《城镇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城镇化的动力 关于城镇化的内在动力,虽然存在诸多分歧,但一个确定的共识是:推动和重塑城镇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条件变化。探索和追溯城镇化的变迁,应当把经济变化的时间序列和节奏看成是最基本的主题。其中最为关键的经济条件是生产力条件的变化,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条件,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也就自然有相应的城镇化演进节奏。从国际经验观察,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依次是推动城镇化的三个动力来源。从这个角度看,既然认为城市背后的驱动因素是生产力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变化,那么长期来看,生产力条件会发生趋势性变化,中短期来看,经济条件也会有周期性起伏,因此,城市作为一个动态的调节系统,应该会对已经变化甚至即将变化的条件作出反应,从而使得城镇化成为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生产力条件的变化 如果说重塑城镇化的内在驱动力是生产力的变化,那么也就可以说城镇化的本质事实上是一场生产率的革命。只有生产率的提升,才能实现密度的提升和规模效应,进而催生可持续增长的城市。 首先,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最原始的驱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农产品所需求的劳动力减少,从而为非农产业和城市释放更多劳动力,也使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密度得以提升。对于英国、美国、德国这样的已经完成城镇化的国家,农业就业比重一直维持在2%-3%之间,中国的农业就业比重从1978 年的71%下降到2011 年的35%。 通常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和技术改良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解放了一大部分劳动力,农民的劳动时间大大缩减;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种子的改良支出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也从另一个方面刺激着城镇化进程。现代农业从肥料、农业机械到先进的配送、运输和仓储设备越来越依赖大量的城市输入。同时,现代农业也越来越依赖城市提供的广泛的金融和科技服务。因此,对城市产品的需求自然会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从而使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城镇化的关键可能在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人带入城市的前提是将技术带入农村。 其次,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现代经济中推动城镇化的崭新力量。从国际经验观察,欧洲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体系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