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走向分析 2 0 0 9 年 1 0 月,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 0 0 9 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 1 2 .7 %和 1 1 3 %,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 3 %和 6 0 %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 一、希腊债务危机的缘起 近半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对希腊经济的累积影响,希腊总债务额占 GDP比重急剧上升,整体经济危如累卵,由于希腊为欧盟重要成员国,希腊危机势必导致欧盟经济遭受严重拖累,因此近期欧元兑美元汇率直线下跌,甚至有媒体惊呼欧元有崩溃的危险。 欧元的困境,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从欧洲整合的制度规范上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斯本条约》等似乎提供了单一货币的制度前提,但不能忽视的这些制度尚存在若干缺陷。 一是仅仅在制度上放松了人员移动的管制,允许自由移动,如在欧洲实行免签制度,可自由就业选择等。但鉴于各国财税独立,无法形成统一的社保制度等“社会再分配制度体系”,并不能确保区内劳动者的自由移动,难以形成均等的通胀水平和通胀预期。如此,统一的金融政策,无法确保经济发展的均等化。 二是欧盟和欧元区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圈、快行道”模式,也就是核心国先行,周边国跟进,达标者入围的整合模式,事实上反而形成了区内贸易投资的“动态失衡格局”。随着欧盟的扩大,欧元区的扩张,后加入者的低成本优势,不断通过波及效果,在核心圈的外围,形成了类似希腊等南欧地区的“比较劣势带”和“投资低温带”,导致区内相互投资结构失衡。而核心国则利用制度的原创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乃至所谓“地区意识和价值优势”,享受地区整合的好处。 其结果是,欧洲整合、单一货币区建构,反而加剧了区内发展不均衡。如德国的 GDP独占欧元区 GDP总规模的 1/3;德法意三国占比更高达 75%;特别是,2002年欧元现钞流通后,德国从2003年到 2008年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地位,而其区内贸易比例高达 70%。而南欧等则发生了严重的经常收支赤字化,资本收支盈余化,消费过热化,政府财政债务化,直至酝酿了“累积债务危机”。 1999年欧元诞生,欧洲央行成立,以往执行高利率的西班牙等各国被迫执行欧元区统一利率政策,大幅下调利率,结果刺激住宅投资剧增,形成不动产泡沫。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