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姗 ·影响二十 ·琉璃影像装置艺术展—— 影像装置与琉璃艺术结合的完美张力作者:杨琳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网点击数:1369 更新时间: 2007-11-2 15:52:23 杨惠姗琉璃影像装置艺术展开幕10 月 25 日,“杨惠姗 ·影响二十 ·琉璃影像装置艺术展”在 “琉璃中国 ”博物馆拉开序幕。 琉璃艺术家杨惠姗一改20 年来以琉璃作品为叙述主体的陈列式展览风格,首次将计算机数字影像处理、三维虚拟、网络和互动技术的艺术表现装置与琉璃作品的展示融为一体。这种新的艺术语言将艺术家投注于琉璃作品中的深层含义予以更形象的阐释,让观众在声、光、影与琉璃作品的彼此交相辉映中再次领略琉璃艺术的透、幻、空、灵。导演出身的张毅是这场特殊展出方式的策划者和设计人。他在1000平方米的展出空间, 动用了逾 90 台的科技影像设备。 如此大范围、 密集式将科技影像材料运用到琉璃艺术的展览情境中,在以往国际展览的记录里实属少见。让观众叹为观止的是“琉璃中国 ”博物馆外墙上由不锈钢丝网制作而成的巨型牡丹花装置。这朵具有现代气息的钢丝牡丹花花了3 天时间才安装完毕,几乎覆盖了整座博物馆墙面。它长38 米、宽 7.8 米,总重接近2.5吨的不锈钢构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散发出沉重而且坚固的金属质感;与之相反,无数个结构联成的大小参差的镂空处又增添了大量虚无飘浮的色彩,两种极致的视觉形象交错成一幅立体的街景。杨惠珊小姐将这件户外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命名为“是牡丹,终究开放 ”,其中投射的含义令围观者众说纷纭。有人断言: “它就是杨惠姗内心的投影”,是艺术家这 20 年创作历程的心灵写照。现场一位琉璃收藏家告诉记者,她极为喜爱琉璃艺术,多年来一直收集着各种高端琉璃作品。她说,虽然琉璃的料并不是稀有物,但是它被赋予的精湛技艺和艺术家的心血以及烧制工艺的复杂所造成的难以复制性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托尼-奥斯勒影像装置艺术展面孔:穿越内在空间“七号,加二或减二”2010 年 03 月 15 日 10:02 来源:北京日报颜榴[我要发表评论 ] [推荐朋友 ] [打印本稿 ] [字号 大 中 小] 三月的雪覆盖了林冠画廊门前的小径,这似乎到了观看托尼·奥斯勒 (Tony Oursler) 的影像装置的最佳时机。混沌地掉入艺术家布置的小黑屋子里,游走其间的观者开始不安于他的触感,面对人类认知的有限, 由这些虚拟的画面幻化出的立体图像空间忽然间开启了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