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三年级下册的“物体的运动”单元共有 8 课,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三方面展开(第 1〜6 课);设计制作(第 7 课);综合应用(第 8课)。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 4 课。聚焦板块,通过配图激活学生真实生活经验:有的物体在斜面上会滑动,有的会滚动,也有静止现象。探索板块,先搭建一个斜面,再观察小立方体、小球、小六棱柱及其他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研讨板块,是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讨论“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拓展板块,通过增加坡度的高度,发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相应改变。【学生分析】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相关经验,如滑滑梯上人体的滑动,山坡上石块的滚动,斜坡上车轮的滚动等。但在斜面上有些物体是静止的,这种情况学生会留意得比较少,所以小立方体在斜面上是静止的这一现象会出乎学生的意料。对“增高斜面,物体在斜面的运动会变快”这一现象,大部分学生是有认知的,但却没有进行过有目的的系统观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2. 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科学探究目标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科学态度目标1. 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2.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3.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难点:发现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与其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支架(八个小木块)、木板、多种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橡皮、小球、立方体、小六棱柱、装有水的圆柱形小药瓶、铅笔)、活动记录表。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前对实验器材进行选择和调试,包括斜面的光滑程度,斜面的坡度,测试物品的材料、大小、轻重、表面光滑程度等,以保证在各探索活动环节获得最佳结果,达成教学目标。一、聚焦1. 呈现三幅能明显看出斜坡特点并代表了三种运动情况的图片(如教科书第9 页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