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语》中的“义利”观VIP免费

《论语》中的“义利”观_第1页
1/6
《论语》中的“义利”观_第2页
2/6
《论语》中的“义利”观_第3页
3/6
论语》中的“义利”观作者:张鹏来源:《文教资料》2012 年第 26 期摘要:《论语》不仅是封建社会科考取士的教科书,更以其丰富内涵,在精神传统,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方面构建了整个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形态。《论语》全文仅万余字,内容却包罗万象,本文试对《论语》中涉及的“义”、“利”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番讨论,从中探讨孔子的看法及“义”和“利”的相互关系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关键词:孔子《论语》义利《论语》一书内容丰富,价值多样,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书中多次出现“仁”和“礼”,其中谈及“仁”109 次[1],“礼”74 次[2],“仁”、“礼”均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在当时体现为孔子对周礼的一种积极维护,但在今天已失去了现实意义,相反《论语》中谈及“义”和“利”虽不像“仁”、“礼”的次数那么多,但“义”和“利”却穿越时代,具有普遍和深远的生命力,作为一种价值取舍标准形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意识,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本文拟对书中“义利”观产生的背景,“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做一探讨。一、孔子“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末期是一个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的乱世,这一时期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一系列的新情况也相继出现,经济上,由于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大量田地被开垦,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政治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兼并,使得原有统治秩序和礼法等级荡然无存,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在价值观上,由于受“争于力”的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在旧的价值观解体,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人们唯利是图,不顾原有礼法,甚至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无所不为。生活在大变革时期的孔子必然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孔子对“义”和“利”的看法不是有系统的,他的看法主要散见于《论语》里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中,为数不多,但极为精炼,且最终成了后世“义利观”的源泉。二、“义”的基本内容(一)“义”字在《论语》中的基本涵义在《论语》中“义”字共出现 24 次[3],主要以名词的性质出现。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义者,事之宜也。[4]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这样解释:“义”与“仪”、“舞”相关,源出于饰羽毛(“羊”)之人首(“我”)舞蹈,乃巫术礼仪中之正确无误的合宜理则、规矩,此“仪”、“义”后理性化而为“礼”之具体言语、举止形式(“威仪三千”等),再变而为抽象化之“合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语》中的“义利”观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