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的成因及对策(二)——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杨晓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二O一三年十二月一、我国大城市病产生的背景我国大城市病发生的背景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近年来发展迅速, 那么也是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五”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的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到城市改革、经济发展第三个阶段,还有第四个阶段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所以就是我国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这是第一个特点。二是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北上广就是一个特写,外来人口大规模的聚集,外来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三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主要贡献者,我们3000 多亿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那么他们对城镇化的贡献率是非常高的。四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但居住用地比重较低,跟我们城市 “摊大饼式”“跑马圈地” 的一个城镇化。 真实的人口增长慢于土地的增长,这个跟我们国家搞大量的工业开发区、超规模的城市新区有关,这是四个特点。最近 30 年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 2012 年末,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 52.57%,首次超过 50%,这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上海社会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发布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这个蓝皮书上面预计到2020 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期间 1.5 亿中国人将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身份、职业的转换,这是这么一个发展。那么“新型 +转轨 +转型 +快速城市化” 这四个要素使得我国城市病更具复杂性、综合性,中国城市的急症、慢症、并发症存在共发的可能,这主要是有三个特点来体现。第一是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处于攻坚阶段,正同其相关经济问题的解决难度相当大,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块的难度非常大。第二是我国处于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往粗放型、 低层次、 高耗能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亟待面临转型。那么在此过程中必然出现产业淘汰及转移的现象,并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用型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这个里面就是怎么绿色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这种生态、绿色、环保、低碳来转,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第三是我国仍处于开放成长化的阶段,我国在城镇化率52.75%,还属于快速成长阶段内,所以城市化的速度在全球还处于前列,这在短期内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