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对策VIP免费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对策_第1页
1/11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对策_第2页
2/11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对策_第3页
3/11
1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与治理对策李炳炎唐思航(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南京 210004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拜物教现象,深入地分析了拜物教的涵义与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最后提出以马克思关于破除拜物教的观点为指导,采取与现阶段相适应的治理对策。关键词: 拜物教现象理论分析治理对策一、拜物教的涵义及其实质在宗教世界里,拜物教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这种观念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科学知识极其匮乏,人们把某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神化,赋予它们超越自然、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把它们当作神来崇拜。后来,马克思将商品以物的形式掩盖了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叫做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则是商品拜物教的进一步延伸。下面,笔者将首先分析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的涵义及其实质。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一旦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就意味着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取得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而当劳动被社会规定为抽象的或等同的性质,就以价值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这个商品产生谜一般的神秘性。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 ,人类的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这就使人们对商品的本质难以认识清楚。第二,“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生产产品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这就使人们对商品的本质迷惑不解。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生产者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商品的神秘性由此产生。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①可见,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像宗教迷信那样,把商品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观念。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作为私人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纯粹是生产者私人的事。但是,作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必须适合社会的需要,否则就难以实现其价值,从而给商品生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89 页。2 产者带来破产或亏损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对策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