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GEnc 参数设定详解 (压缩中是每个 bit 的油水都要榨干的) 14)运动检测精度:mpeg 是对 I 帧进行帧内编码,对 P 帧进行预测误差编码。就是对于 P 帧的图块,在 I 帧中寻找对应的部分,然后对两个图块的差异部分进行编码,可以大大节省码率。运动检测精度越高,图块搜索匹配的范围越大,编码效率越高,同时编码速度越慢。这部分算法同样没有在 mpeg 标准中定义,各个厂商实现水平相差会很大。一般来说,在 tmpgenc 中设置为普通即可。 B. Advanced (影象源)部分: 本部分设置视频源相关的参数,以及在编码之前对视频源进行的预处理。 1)视频源类型:隔行扫描/逐行扫描。这个参数在打开视频源文件的时候会对之自动判断设置。 tmpgenc12 版不能自动识别type1 DV,在 12a 版本中已经解决。参看老枯的编码测试页。 2)场顺序:这是整个 tmpgenc 甚至整个桌面视频领域中最混乱的一部分。 tmpgenc12a好象也不能根据视频源自动设置这个参数。老枯在这个问题上搞了很久,才算明白了一点。这个参数是至关重要的,设置反了会造成生成图象的明显闪动,打个比方,一个物体的运动位置次序本来是 1-2-3-4-5-6-7。。。,设置反了以后就成了2-1-4-3-6-5-8。。。对于模拟视频源,其场序是由捕捉卡类型决定的,对于 dv,则定义为 field order A。讲到这里还没有什么麻烦,但麻烦的是虽然场序只有 2 种,对于他们的叫法却有 3 种: field order A/B (在 ulead 软件中的叫法), even/odd line first ( tmpgenc 的叫法), field top/bottom first(bitrate viewer 叫法),这 3 种叫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最让人头疼的。在英文版的 tmpgenc12a 中,缺省的设置为“even line first (field A)”,,但在威龙汉化中缺省设置为“奇数场->偶数场”,老枯曾就此请教威龙,威龙讲这是日文版的原意,注意不要在字面上混淆了。总之,3 种叫法的关系是这样的:field A = even line first(奇数场->偶数场) = field bottom first。 最可靠的方法,是用不同的设置对高速运动场景各生成一段隔行扫描的视频,并在电视上观察,应该能够看到差别。 3)视频源的宽高比: tmpgenc 可以自动识别设置,一般应该为 4:3 625line PAL. 4) 画面显示比例和位置: 一般选用“全画面显示并宽高比不变”,所谓“全画面显示并宽高比不变 2”选项可能是会造成部分画面不可见,老枯没有尝试过这一种。在 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