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工程实例 一、基本资料 某项目区位于一黄河流域提水灌区下游,面积 2900亩,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豆类等。项目区属河流滩地地貌,地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坦开阔,地面海拔高程 332~334m之间,相对高差 1m左右,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土壤主要为潮土和淤土,土壤容重 1.4g/cm3,田间持水量 22%(重量比),土层深厚,质地良好,适种作物广泛。 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年日照时数2385.2小时,年总辐射量125.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3.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 26.8℃,极端最高气温 42.8℃,极端最低气温-16.5℃,最大冻土层深度35cm。平均早霜始于 10月27日,晚霜终于 3月27日,无霜期212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514mm,降水多集中于 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51.2%。项目区地下水埋深 15m左右,地下水质主要为 CI·HCO3-Na 型,苦咸,矿化度一般大于 2g/L,最大可达 5g/L 以上,不能用于农业灌溉。项目区属于一提水灌区灌溉供水范围,灌区干渠从项目区西侧经过,田间原有灌溉与排水渠道布置基本完善,干渠为混凝土衬砌渠道,支渠、斗渠和农渠均为土渠,干渠和支渠上的混凝土分水闸和节制闸基本完好。灌区干渠在该地段的设计流量为2.1m3/s,加大流量为 2.8 m3/s,原支渠设计供水流量为 0.32m3/s。渠水为多泥沙水源,悬沙平均粒径为 0.036mm,最大含沙量为 12%(重量比)。 项目区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但由于地处灌区下游,加之田间工程设施差,灌水技术落后,灌溉用水渗漏损失大,用水浪费严重,灌溉保证率低,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地下水矿化度高,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将产生不利影响。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决定对项目区的支渠及以下渠道进行续建配套与更新改造,在原渠系规划布置的基础上,对支渠和斗渠进行混凝土衬砌防渗,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提高渠道输水效率,以满足农作物高产稳产的需水要求。 二、工程总体布置 根据项目区水源、地形、田间生产路、作物种植等具体情况,计划充分利用已有的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在复核原土渠相关水力参数的基础上,进行支渠、斗渠和农渠规划布置。支渠利用干渠已有的节制闸和分水闸引水,支渠沿程比降为1:2000;支渠两侧结合 2m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