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届高三语文第 1 页 共 11 页执信中学 2016 届高三第二学期开学测试语文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 页,包括五个部分18 小题,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首先检查答题卡、答卷是否整洁无缺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和考号。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3.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和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卷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论语?雍也》 ) ,是“忠”, 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 ?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 ?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 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论,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