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党政调研报告一、当前党政“一把手”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监督工作的实践看,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党政“一把手”对监督认识的偏差。有的“一把手”过于自信,自视高人一等,习惯于监督别人,不愿意受别人监督。有的认为监督是挑毛病、找岔子,是对自己极大的冒犯。有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存在行为不规范,打政策擦边球,听不进他人的意见,搞“家长制”、“一言堂”,千方百计拒绝监督或逃避监督。久而久之,造成个人私欲膨胀,讲关系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工作中独断专行。二是上级组织对下级党政“一把手”疏于监督。上级领导一般只注意检查下级“一把手”的业务工作成绩,到基层考察班子或检查工作时,听汇报的多,查问题的少,常常只听取“一把手”的工作意见,群众呼声听得少。对“一把手”监督,处于真空状态。对下级“一把手”存在的问题,往往是遮遮掩掩,处理起来避重就轻。三是同级班子成员碍于面子不便监督。同级班子成员习惯于“一把手”拍板,真有意见也不敢提,一怕伤了和气,二怕打击报复,对自己前途不利。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对“一把手”采取“绝对服从”的态度。即便是年年召开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往往是轻描淡写作番“点评”,对“一把手”进行虚伪地“贴金”,出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的状况。四是同级监督部门体制不畅难以监督。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构,应对同级党委实施监督,而其又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展监督工作,这种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的现状,使得纪委对领导班子成员,尤其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就不可能真正实施并有效。五是群众不知情或顾虑多不敢监督。有的“一把手”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不广泛征求意见,重大决策不经职代会商议,使群众很难真正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权。而普通群众对“一把第1页共7页手”具体的日常生活、人际往来,特别是“一对一”的违纪行为,往往难以发现。即使有所了解,也会担心搞不好“穿小鞋”遭报复,一般情况下群众也不会轻易举报。综上所述,大多数企业在对领导班子的监督上,存在“上级监督够不着,同级监督老好人,纪委监督无权威,群众监督很薄弱”的问题,因而,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苍白无力。二、党政“一把手”监督难的主要原因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之所以难,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客观存在的隐性规则阻碍了监督工作。在体制变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党政“一把手”,处于权力拥有的最高位,受众人关注,更是各种商家、业务合作伙伴“糖衣炮弹”攻击的重点对象。而这种不廉洁行为往往是一对一的,非常隐蔽,相关信息很难获取,行为人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屏蔽信息。其次,设想某基层单位一旦出现了廉洁问题,特别是涉及到“一把手”的问题,往往会“拔出萝卜带出泥”波及一片,从而影响整个单位的声誉和正常运转,因此,对各级“一把手”违纪行为处理过于粗疏,对于群众舆论甚大者采取“挪位”、“调离”的办法回避问题,使得违纪者对其违纪行为没有深刻反思,监督制度流于形式。2、体制不顺制约了监督机构作用的发挥。现行的国有企业内部监控机构的设置及监督的方式方法,大多是从党政机关的监督体系中演变而来,与现代企业制度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监督体制是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一体化,使监督往往按照个人的意向去运行实施,从而容易导致监督失控。二是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体制缺乏办案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与公检法机关的协同办案尚未形成网络和合力,涉外调查取证又是目前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力所不及的,就有可能贻误战机,引发串供、潜逃、毁灭证据转移赃物等,使得案件查处工作落空,给腐败分子逃避惩罚以可乘之机。3、制度上的缺失导致监督工作难以到位。目前,对一些“一把手”的监督制度,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一般性规第2页共7页定多,具体要求少;弹性的多,刚性的少;原则性的多,操作性强的少。一方面,现有的对“一把手”监督的制度不配套,对权力的来源、行使情况约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