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单元)课程教学方案周次1课时数1教学章节绪言、总论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2.熟悉掌握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3.掌握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4.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5.掌握汤剂的煎、服方法。6.掌握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及其意义。7.熟悉掌握方剂配伍的目的。8.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9.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10.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11.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教学重点什么是方剂,《方剂学》1.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在方剂发展史中的地位等。2.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分类、方法及特点。3.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4.君、臣、佐、使的涵义教学难点方剂学的学习方法1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2.君、臣、佐、使的涵义3.组成变化的三种形式主要□课堂讲授□小组活动□实验演示□难点答疑□提问□作业讲评□实践教学□考试测验□其他活动1教学方式使用媒体资源□文字教材□电子教案□录像材料□录音材料□直播课堂□CAI课件□IP课件□其他资源:教学内容及环节一、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二、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1.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2.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剂方》、《医方考》、《医方集解》3.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4、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5.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6.方剂配伍的目的。7.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8.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9.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以及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液、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10.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11.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附录:古今用量考证12.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算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比率。2第一(章/单元)课程教学方案周次1.2课时数3教学章节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教学目标1.掌握(一类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2.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3.了解(三类方剂,下同):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3和要求教学重点1.麻黄汤麻、桂及麻、杏的配伍意义2.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配伍意义、服用方法3.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服用方法4.以上三方的鉴别应用5.麻杏石甘汤的配伍意义及麻黄与石膏的剂量比例教学难点1.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与治法2.如何理解“营卫不和”。桂枝汤如何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来达到调和营卫作用的。3.九味羌活汤配伍黄芩、生地的意义4.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5.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的意义6.银翘散中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7.败毒散的逆流挽舟作用主要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小组活动□实验演示□难点答疑□提问□作业讲评□实践教学□考试测验□其他活动使用媒体资源□文字教材□电子教案□录像材料□录音材料□直播课堂□CAI课件□IP课件□其他资源:教学内容及环节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1)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