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企业内部审计状况探析一、江苏电信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一)审计面广,偏重于事务性江苏电信内部审计目前开展的审计业务主要涉及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审计、工程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营审计等。在这些传统的审计领域,江苏电信内部审计机构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以工程审计为代表。随着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通信领域的资本性投资和工程维护项目的收益性支出也在逐渐加大。20XX年,江苏电信内部审计机构工程审计金额在40亿元左右,审计工程项目达65000多个。除大量的工程审计项目外,20XX年江苏电信内部审计机构完成财务审计、内控审计项目和经营审计等项目200余项。面对这么大的工作量,以全省80余名电信专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力量已经疲于应对事务性的审计工作,而无法进行深层次的高质量的审计思考与提升,因而形成了审计人员深陷于繁冗而机械的事务性工作之中的状况。(二)审计业务未能实现量质并举近些年,江苏电信内部审计通过强化监督与指导、定期进行同业互查和定期进行质量通报等一系列措施,在审计质量上确实有了长足进步。从内部审计成果来看,20XX年全省内部审计机构共计发现内控执行缺陷11个,提出各项管理建议550余条,纠正管理不规范资金700多万元,促进增收节支(工程审减)1.31亿元。但应该看到,由于审计方法相对落后、审计队伍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和被审计单位的不够重视等原因,使审计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如,在江苏电信内部开展的强化工程财务管理和现场检查的新举措面前就暴露出工程审计质量一定的差错率,有的甚至是原则性的差错,这与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是非工程专业出身不无关系。另外在绩效导向的考核体制驱动下,被审计单位一切以市场经营发展为中心,对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采取了被动,甚至是忽视的做法,也让审计建议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审计质量打了一定的折扣。客观地说,审计业务数量增长的同时,审计质量并未同步获得提高。(三)创新能力不足江苏电信制定了企业发展转型的战略第1页共6页目标后,江苏电信审计提出了促创新、保转型的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也努力探索与实践。但从几年的结果来看,江苏电信内部审计的创新能力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内控审计开始于2005年,尽管从开始的全业务流程审计评估发展到目前以关键风险点为审计评估基准点,并借助了信息系统的手段,但更多仅是形式的转变。工程审计尝试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和投资效益审计,但更多的工程审计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审定工程造价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电信近两年开展的内控月度会审工作,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本单位的财务部、市场部、公众客户部和网络建设部等重要部门,每月一次对重要的风险点、重大投资项目、异常的财务指标变动等情况实施联合检查与审计。内控会审工作的开展获得了上级企业的一定好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审计的创新工作也濒临着无疾而终的尴尬境地。(四)内审业务的外包趋势目前江苏电信企业的内审业务外包趋势已经形成,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冲击与蚕食,这种内部业务的社会化令内部审计机构的生存状态堪忧。近年来,在江苏电信企业内部审计的传统业务领域如土建装潢工程审计外包的力度逐步加大,从原来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型基建项目才会借助社会审计的专业力量,到现在基本上实行了打包外送的操作模式,就是将小项目也打包后一次性外包。这种工程审计业务的外包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基建工程项目,如苏州等一些地市分公司已经试点通信工程审计项目的外包。这种外包范围的扩大,从这些地市分公司20XX年年初的委托审计费用预算看较20XX年增长200%以上就可见一斑。内审业务外部化的发展,让社会审计的触角也逐步伸向了江苏电信企业内部审计的其他业务领域,如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审计等。从20XX年开始,江苏电信就尝试将所有地市分公司负责人的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业务进行外包。以外部社会审计组织为主导,内部审计人员相配合,组成联合审计组,既能保证审计质量,也能锻炼自己的审计队伍,这种操作模式基本成熟,而苏南个别大的地市公司也尝试将公司的内控审计委托社会审计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