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d 资料“拥抱未来”生涯发展团体10034011 鲍成琳一.案名称: 拥抱未来二.团体性质: 封闭性团体、结构性团体、发展性团体三.团体成员1.对象: 大学二年级学生10 人2.招募条件: 对生涯规划感兴趣、对自己未来生涯定位迷茫的学生。无表达和交往障碍即可。3.招募式: 贴海报选出十名学生,学生自愿报名四.活动次数: 七次 每次 80-90 分钟五.设计背景: 大二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大学学习对大学生活有了一些了解,在身心发展、知识积累、能力积累层面都有了一定基础。大二之后的大学生活需要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定向的积累,急需对自身的能力水平、兴趣倾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一个定位和定向。六.理论依据理论一: 舒伯依照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建立、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二学生证处于试探阶段,该阶段年龄是15 岁至 24 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 岁至 17 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 岁至 21 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 岁至 24 岁),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向。理论二:职业—— 人匹配理论, 该理论由 “职业辅导之父 ”帕森斯 (Parsons)创立,也称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考察三个面的因素:自我的爱好、价值观、能力、资源、限制条件等;不同行业工作性质、要求、成功要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和机会;二者的协调和匹配。从此“人职匹配 ”成为职业指导中永远不变的核心理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职业选择。. Word 资料理论三: 职业性向理论, 该理论由霍兰德提出,他认为职业性向即人的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种职业的重要因素。霍兰德经测试研究发现六种基本的职业性向并对应于六种职业类型, 即“调研型、l 艺术型、社会型、专业型、表现型、常规型。”他认为,某种人格类型的劳动者应与其相同类型的职业相结合,即做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