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歌××一中:××民歌•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民歌发展史: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明清时期的“歌谣”、“小曲”→现代的“中国民歌”民歌体裁民歌号子山歌小调民歌体裁民歌号子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在北方,劳动号子常称“吆号子”;在南方,则称为“喊号子”。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方式可分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渔船号子和作坊号子等几大类。号子号子•号子的特点: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音调粗狂有力,多半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号子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民歌体裁民歌号子山歌小调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抒情小曲,又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民歌体裁。山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各地山歌的名称: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四川的“晨曲”等•旧社会,陕北一带的人们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为了谋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谋生外,有相当一部分人靠赶牲灵谋生。“赶牲灵”也称“赶脚”,它近似于云贵地区的“赶马帮”,即用牲畜(陕北多为骡驴)长途为他人运输货物,而赶这牲畜运送货物的人即称赶牲灵者。他们走山越岭,风餐露宿,十分辛苦。由于赶一趟牲灵常需要数十天甚至半年、一年,所以赶牲灵的家人非常惦念他们,凡遇到赶牲灵的队伍走过,往往就有许多妇女、小孩探问自己亲人的情况。陕北信天游——赶牲灵旋律:高亢嘹亮、质朴、爽朗节奏:比较自由山歌的音乐特点民歌体裁民歌号子山歌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故被称为“里巷之曲”。也有地方又称之为“时调”、“俗曲”、“小令”等。•小调的音乐特点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较为严谨。歌词内容大多以咏唱历史传说故事、描写自然风光、抒发离别情绪等为主。总结:体裁音乐特点号子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音调粗狂有力。山歌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比较自由。小调感情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较为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