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45.3%,比珠江三角洲低10%.“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为避免地方政府自主决策权增强后出现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由原国家计委牵头,全国划定了包括环渤海在内的若干经济区域。主要集中在三省两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小环渤海)。环渤海地区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内蒙古。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大环渤海)。•人口密集,资源多样,基础产业发达,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区、工业区、港口区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中国两大直辖市———北京和天津相距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除了天津和大连之外,渤海湾还有58个港口,其中有4个港口每年的吞吐量都超过5亿吨。环渤海经济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集中了中国最大的钢铁和石油工业。环渤海钢铁•环渤海经济圈钢铁原料资源丰富,铁矿储量占全国58.5%,2004年铁矿石产量22593万吨,占全国74%,焦炭产量10578万吨,占全国59.6%.环渤海钢铁经济圈的设想“看上去很美”:五省二市(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内蒙等)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河北首倡环渤海钢铁经济圈•环渤海钢铁经济圈是在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兰格钢铁信息网在推动。在2005年11月15日的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上,多家钢铁企业初步表示了合作意向。环渤海钢铁经济圈不是空想,因为在国内钢材市场上,环渤海钢铁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在2006年全国钢铁企业累计粗钢产量排名前15位中,环渤海地区占8家,五省二市(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内蒙等)的钢铁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渤海湾是我国的第二大油区,共有200亿吨规模,比100多亿吨规模的新疆塔里木还要大,仅次于松辽盆地。这块1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共有6个油田:南堡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胜利油田和中原油田,这6个油田历史上年产油最多时达到了6000万吨,中石油在渤海湾(唐山曹妃甸)发现储量达10亿吨南堡特大油田,未来五年内将投入400亿元,用于新发现的南堡油田的开发及投产,到2012年建成中国一个新的千万吨油田。•在环渤海地区将形成曹妃甸、任丘、沧州、石家庄、天津、燕山、齐鲁、青岛等石化企业群与石化基地。•“八五”期间,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还因为可能承接日本、韩国钢铁产业的转移而被广泛看好。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预期中的腾飞并没实现。在珠三角率先崛起、长三角紧随其后的梯次发展波浪中,只有环渤海经济圈显得一时沉寂。•2001年10月,由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由建设部组织专家通过论证,提出京津为两核,唐山、保定为两翼,廊坊为腹地的环渤海地区一体化规划设想。2004年5月,环渤海七省市区达成“北京倡议”:建立合作机制,推动环渤海地区一体化。鉴于廊坊的区位优势,将合作机制的日常工作班子设在廊坊。环渤海经济圈的轮廓日渐清晰。环渤海经济圈面临的机遇•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新时期中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在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将与日本、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其联合趋势将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1、可承担邻国产业结构调整扩散的产业•日本经过十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全摆脱困境。当前日本更加注重把国内结构调整与中国华北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把开发西海岸的列为本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韩国卢武铉总统上任后,经济上提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内需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新的开发计划同时集中于该环渤海地区,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预见,中、日、韩之间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