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不空——读《不真空论》 僧肇大师之前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理解产生种种分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至有“六家七宗”之说。佛门“空”义不明,不知贻误了多少人, 僧肇撰写《不真空论》,正是要阐明般若学性空之真义。《肇论》其它三篇《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迁”、“知”、“名”都是作者所要否认的,故在前面加一种否认词“无”或“不”。同样,僧肇以“不真空论”为题,“空”是六家七宗寂灭意义上的“空”,是要进行破斥的对象,因此“不”与否认“空”而不与否认“真”。“空”本是般若学的核心,是不能破的,《肇论》其它三篇题目分别有“物”“般若”“涅槃”作主语,惟独《不真空论》省略了主语,省略的主语即是中道义之“空”。僧肇所要破除的是执著于断灭之见的“恶取空”,因此又在“空”前加一种“真”字,“空”的意义就转化了。 有人认为“不真空”是“不真不空”,犹如说“非有非无”同样是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如唐代三论宗元康说:“有人云,真者是有,空者是无,言不真空,即明不有不无中道义也。”对于这种观点,元康认为“为蛇画足,非得意也”,他辩驳道:“若如所云,则空非中乎。大分深义为什么所在,既否则矣,今不用焉。所明空者,诸大乘经论皆以空为宗本。今之学者多生诽谤,谓说空者,为不了义,无有慧明,可不悲哉”。元康认为“大乘经论皆以空为宗本”,因此“空”本身即是中道,不必说“不真不空”,所谓“不真空”即“不真故空”。他说:“诸法虚假,故曰不真;虚假不真,因此是空耳”。“不真不空”是戏说,说“不真故空”,则是“恶取空”,惟有憨山的解释契合僧肇作《不真空论》之深意,他说:“真性缘起,成一切法,体非断灭,不是实实的空,名不真空”。一 僧肇认为般若性空是“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这与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意思很靠近。“空”中有“理”,故能“混杂致淳”;“空”是审一气以观化,故能“触物而一”。“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空”是万物之宗极,所谓“真性缘起,成一切法”。这样的“空”其实是“一”,如王弼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 在确立了般若性空的基本涵义之后,僧肇首先批评了“心无派”:“心无者,无心于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