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镇痛操作规范一、镇静镇痛目的和意义在镇痛和镇静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使患者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因素,尽量采用多个非药品手段(涉及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等)祛除或减轻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一)、消除或减轻病人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过分兴奋。(二)、协助改善病人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消除病人对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三)、减轻消除病人焦虑、躁动甚至谵妄,制止病人无意识行为(例如挣扎)干扰治疗,保护病人生命安全。(四)、减少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量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五)、减少多个应激对组织器官系统损害。二、镇静镇痛的原则镇静镇痛不仅仅是用药,还要遵照Master原则!M 经常观察用药反映A 考虑可供选择的药品S 用药谨慎、缓慢(剂量方面)T 考虑药品间的互相作用(协同作用)E 要有受过培训的医生护士R 评价脏器功效和用药方案三、镇静镇痛治疗的指征(一)、疼痛疼痛是因损伤刺激致情感痛苦而产生的一种不适感觉。诱因:原发疾病、多个监测治疗手段、睡眠局限性代谢变化等应激反映,全身肌肉僵直痉挛等致功效障碍。(二)、焦虑焦虑是强烈的忧郁。不拟定或恐惧状态是其重要特性,有躯体症状紧张感。诱因:环境的光、音、温刺激,本身疾病,高强度医源刺激,多个疼痛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等等。(三)、躁动躁动是伴有不停动作的易激惹状态。诱因:疼痛、失眠、多个有创操作、失去支配本身能力的恐惧感等。(四)、谵妄谵妄是多个因素引发的一过性的意识混乱的状态,短时间出现意识障碍和认知功效变化。是其重要特性。诱因:焦虑、麻醉、缺氧、代谢异常、循环不稳定、神经系统病变。(五)、睡眠障碍失眠:睡眠质量或者数量达不到正常需要的主观感觉体验。诱因:光刺激、医用设备的使用、医源性刺激等。四、镇静镇痛疗效观察与评价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着重强调“适度”,忌“过分”或“局限性”,需对疼痛及意识状态镇静镇痛疗效进行精确的评价,病人的自述是观察评价的可靠指标。(一)疼痛评定疼痛评定应涉及疼痛的部位、特点、加重及减轻因素和强度,最可靠有效的评定指标是患者的自我描述。使用多个评分办法来评定疼痛程度和治疗反映,应当定时进行、完整统计。惯用评分办法有:1.语言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按从疼痛最轻到最重的次序以0分(不痛)至10分(疼痛难忍)的分值来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