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谈“仁”孔子认为,人,特别聪颖和特别傻的都极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 3 种,一种是“上智”,天生聪颖的人完全不需要学习就知晓一切;一种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方法;一种是“中人”,也就是指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为 2 种,即“学而知之”的人,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第二种是“困而学之”的人,碰到自己过不去的坎,才会想起来去学。这两种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才干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论语的典型对白中我们还能够捕获到这样一种词“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种档次的了。孔子特别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却不但愿每个人都参考他的观点去当圣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孔子觉得自己就当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尧舜禹那样的先帝。首先,孔子认为,圣人必须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但是是祖上发过迹,到孔子这一辈,已经是穷困潦倒四海为家了,更谈不上是什么君王。另首先,圣人必须天资聪慧,不用学习就能明理明德,显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做不成圣人。因此,普通人的原则到仁人这个档次就已经是成功了,即使不能为官吃香的喝辣的,最少也能够像孔子那样学富五车桃李天下了。他也是这样教育他学生的。论语中一共有 105 个“仁”字,那何为“仁”呢?学生问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含有针对性。例如他说“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溜须拍马的人孔子最讨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规矩办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要他善待别人,承当协助别人的义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孔子告诉他,说话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近,与人忠。”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种德性,让他接物处事待人都要充满敬意和忠诚。另外,孔子还经常将仁与智、勇相提并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实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经含有了智勇两种品质。仁人,孔子对它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爱,自己要有奋斗目的要有追求,另首先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爱人之心,协助别人达成他们的抱负。孔子对仁人的规定很高,他的学生容易够不着这样的头衔。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 3000 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孔子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