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桥之美》研讨与练习【课后练习题】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重要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 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本身的构造来观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个多样的形式作用。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会是多方面的,如领悟到桥除了含有实用功效外还含有审美功效,生活周边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等,尚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对某一处自然风景或室内布置进行一番品头论足,老师要适时加以激励和引导。二、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家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在内容和体现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观赏能力,培养语感。) 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体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互相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同样是一种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布,桥的美也像乐曲同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阐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阐明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阐明文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带有阐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阐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即举了某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阐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体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