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 城关镇西华小学 孔祥春《狮子和兔子》是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示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阐明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方法。 根据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的规定,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又疼又痒”、“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等词语,想象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第二段我充足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又疼又痒”是一种如何的感受,抓住“疼”和“痒”,巩固以前所学部首病字旁表达的意思,抓住“一群”来让学生体会狮子被红蚂蚁叮咬的难受,练习读好这个词,从而读好这段话。第三自然段讲了狮子被蚂蚁咬得筋疲力尽却没有方法赶走红蚂蚁,与背面四到八自然段兔子教狮子动脑筋后解决了问题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自然段的学习重要从抓住描写狮子动作的词语来感受狮子的难受。明白“跳”、“吼”、“蹦”、“翻滚”这四个动作是狮子想赶走红蚂蚁的方法。在表演读的基础上,重复朗诵来感受狮子此时的难受与愤怒。由于用尽了力气,因此筋疲力尽。对“筋疲力尽”的理解也就变得不再困难。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此时烦躁的举动被一只不起眼的兔子看见,昔日的八面威风到现在只能变成“恼羞成怒”。由于气恼,由于羞愧,因此愤怒。让学生再带着对“恼羞成怒”的理解来读出狮子此时的愤怒。最后引出兔子想出的方法,明白用力气和发脾气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动脑筋才干想出好方法的道理。 新课程原则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这节课为了达成教学目的,我采用了通过理解词语来读好课文和带着画面来朗诵的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心理活动,理解看似简朴却含义深刻的道理。 这节课我强调朗诵指导,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在评课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和其它镇级名师也给了我诸多高效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后,我会更加努力做得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