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重要由EB 病毒引发的,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体现变化多端,常见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血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检出EB 病毒抗体。病因:本病是由 EB 病毒引发。EB 病毒系由 Epstein 和 Barr 等在非洲小朋友淋巴瘤(Burkitt 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最先发现,属疱疹病毒群,是一种普遍感染人类的病毒,含有潜伏及转移的特性。EB 病毒通过唾液飞沫传染。小儿潜伏期较短,约 4~15 天,大多为 10 天,青年期较长可达 30 天。一年四季散在发病,严寒季节可能发病数增加,偶有流行发生。1.普通症状急性或隐袭起病,半数有前驱症状,继之有发热及咽痛,全身不适、恶心、疲乏、出汗、气促、头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2.典型症状症状轻重不一,少年期常比幼年期重,年纪越小越不典型,普通典型症状可在发病一周后完全出现。(1)发热: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定,持续约 1 周左右,发热虽高,但中毒症状却较轻。(2)淋巴结肿大:是本病的重要体现之一。多见于颈后区淋巴结,但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累及。淋巴结普通呈轻、中度肿大、直径在 3~4cm 以上者少见。质地中档,分散无粘连,压痛不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大多需在热退后数周消退。(3)咽峡炎:最常见为咽峡部充血,扁桃腺充血肿大,甚最少数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扁桃腺表面可有厚霜样渗出物,少数有假膜形成。(4)肝脾肿大:约半数以上患儿肝脾可增大,肿大程度轻重不等,偶可伴有脾区疼痛或触痛。大多伴有一种或多个肝功效异常,部分病例有黄疸。(5)皮疹:少数病例在病后 4~10 天出现形态不一的皮疹,可为丘疹、斑丘疹,类似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3~7 天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不留色素。部分患儿在口腔软硬腭交界处有针尖样大小出血点。眼结合膜充血或眼睑水肿。除以上典型症状体现外,相称多的小儿 EB 病毒感染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由于本病全身各脏器都可受累,为数不少的患儿临床症状变化多端,体现多样。治疗:本病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1.普通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严重并发症。本病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腭扁桃体的 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 G、红霉素等抗生素。2.抗病毒治疗使用无环鸟苷、白细胞干扰素等,辅以维生素 B1 及 C 口服。3.对症治疗可对症使用退热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