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诵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生产知识等。词句音韵流畅,节奏轻快,易于上口。 我校开发《儿歌诵读》校本课程,让儿歌在校园传唱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学习民俗文化的需要。 儿歌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倍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情感教育的需要 儿歌吟唱中,它那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环境变了,要求高了,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孩子们一方面为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希望自己能早点学会读书、认字;另一方面,又有几分胆怯,对文字世界还十分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反差,处理不好,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学习儿歌童谣,会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感受乐趣,充满自信。 (三)启迪心智的需要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例如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启蒙者。 (四)训练语言的需要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人的思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完善。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语言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变化。儿歌在这些方面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学生吟诵。吟诵儿歌,能帮助学生正确发音。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