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蛙病及防治对策 1. “胀肚病” 陈晓凤等(1995)确认其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as sobria)。胀肚病是高温季节的一种高死亡率传染疾病,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外观腹部极度膨胀,腹腔内充满气体,解剖内脏,可见肝呈青紫色,肾表面充血呈鲜红色,胃和肠壁部分血呈红色,所有内脏均有不同程度地被挤压贴向背部。 防治:可选用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或氟哌酸等敏感药物治疗。在高温季节注意消毒水体和蛙体。 2. 肝肿大病 陈晓风、陈祈辉等确认其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mas hydrophila)。肝肿大病也是一种高死亡率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患病蛙外观呈现肥胖症;后肢粗大,手压有硬肌肉感,皮肤不明显充血而呈微红色;在全身各处,出现形状、大小不规则的表皮溃疡瘢,在高温期,溃疡瘢小或不明显,在气温较低时 (<20℃)溃疡处大且深,剪 开 双 腿 皮肤可见皮肤内侧 血管 充血,肌肉呈淡 土 黄 绿 色,似 被胆 汁 所染。内脏解剖发 现,腹部皮肤内侧 血管 充血,肝脏极度肿大,达 正 常水平 2-3 倍 ,呈灰 白 色、土 黄 色或青灰 色,胆 肿大呈浅 绿色;病蛙呈现全身性充血感染状态 。 防治:可用卡 那 霉素、青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注意消毒水体,交 替 、轮 换 使 用药物。 3. 腐 皮病(又 叫 烂 皮瘸 、脱 皮病) 其致病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克氏耶尔森氏菌。该病流行广、传染快、难以控制,死亡率极高,包括营养性腐皮性。发病初期,病蛙头部背面,背部和躯干部皮肤失去光泽,皮肤温度降低,底色变黑,出现白斑花纹,随后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显露肌肉,眼球逐渐变白,食欲减退至停食,严重者死亡。营养性腐皮病是由于饲料单调而缺乏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 A、D 而发病;创伤性腐皮病多在四肢和头部出现腐皮症状,刚变态的幼蛙发病率最高,有的与红腿病并发。 防治:舒新华(1995)报道,用卡那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羧苄青霉素便剂对患腐皮病的蛙浸泡 治疗 ,疗 效 显著 。卢 仲 春 (1997)报道,用卡那霉素、庆 大 霉素、链 霉素,每 立 方 米 水 分 别加 300 万 、400 万 IU 泼 洒 也 可 起 到 防治效 果 。营养性腐皮病可 投 喂 全 价 饲料,适 当 添 加 多维(或 鱼 肝 油 )和一 些 抗 菌药 物 。 4. 红腿病 胡 成 钰 (2000)确 认 该病的病原 体 为不 动 杆菌 (Acinetobacter caleo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