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27:707-712作者: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放射护理专业委员会放射诊断护理学组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放射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介入诊疗的不断深入,碘对比剂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碘对比剂,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的伤害,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各种碘对比剂应用及其不良反应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在碘对比剂输注安全方面尚缺乏标准规范。碘对比剂的高效、合理、安全、规范化输注,需要影像科医护技人员协同合作,共同维护。因此,国内相关专家启动影像科碘对比剂输注安全专家共识讨论会,总结国内外专家经验和研究进展,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并通过深入论证,最终制定本共识,旨在为实现我国影像科碘对比剂安全输注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考意见。1 背景碘对比剂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作为影像检查中的常用药物,其用药安全也备受关注[1-2]。虽然碘对比剂的各类性状在不断进行改良,但由于应用的增加,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2-3]。多项研究报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2〜0.64%,重度不良反应为 0.01%〜0.04%[4-8]。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以皮肤症状为主,如瘙痒、荨麻疹,此外还可出现面色潮红、血管炎等[9]。轻者表现为头痛、恶心与呕吐,重者可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血管性水肿及意识丧失等,对比剂肾病目前已成为医源性急性肾损伤的第 3 位病因[2,9-10]。因此,制定影像科碘对比剂输注安全专家共识十分重要。2 影响因素依据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将其分为以下 2 类[2]:特异性/过敏样反应(非剂量依赖性)和非特异性/类生理反应(剂量依赖性),前者的临床表现通常与一种药物或其他过敏原引起的过敏性反应相同,与碘对比剂的剂量、注入方式和速度无关;后者则是机体对对比剂的一种生理性应答,一般表现为对器官或系统所产生的反应,最常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为肾、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其发生与碘对比剂的剂量、注入方式、速度和理化性质有关。按照检查前、中、后的时间轴对输注过程中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2.1 受检人群不同的受检人群,因机体免疫应答与基础体质的差异,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不同。据报道,既往发生过其他药物或食物过敏者,使用碘对比剂时出现过敏反应的概率是正常人的 2〜3 倍;曾经发生过对比剂不良反应者,再次发生的概率是原来的 5 倍[3]。此外,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