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教材简析:本课承接前一课的探究,让学生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本课内容从思维的发展上看,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谨和完整。从科学探究的发展上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从科学概念上看,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排开水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用浮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揭示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根据以上理念,本课教学内容在层次上相应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当学生在上一课测量了上浮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时,很自然的会产生一个疑问: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教科书第15页提供了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从井中提水时,在水中的水桶总是比离开水面的水桶要轻,这是什么原因?教科书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学生也没有直接经验,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根据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实验验证,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完成。并让学生养成用示意图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科书中设计了下沉物体在:“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的测量项目,这项测量活动,意在探究下沉物体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会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测力计和烧杯的读数,这样既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 “浮力 =重力-弹簧秤拉力”的结论,又给下一个实验做铺垫。这样在完成这个实验后可以自然引入到下一个实验: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石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吗?并设计一个实验:分析测量的排开的水量和浮力的大小对比,得出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也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第三部分: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教科书提出让学生用示意图画出石块和泡沫塑料块在水中的受力情况,这种情况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是第一次出现,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教师可以参考在这里作为一个知识拓展。“把体积相同的铁块, 铝块、木块同时完全浸入水中,你们猜会发生什么现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要求学生用图示来表述解释,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理解沉浮现象与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