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指导用书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 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 即实体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1)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 4000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 儒家经典被缩减为 《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 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近代教育16 世纪以后,教育发生了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