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庄子》——略显消极的人生观对当代生活的意义《庄子》一书,虽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可思想广度绝非字数能比。《汉书 ·艺文志》有载“《庄子》五十二篇”,宋代起又有人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而著,更让《庄子》一书众说云云。但是总的来说,大部分人的共识是除《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如此后人再来品读《庄子》虽不必深究细问,但是我们始终无法绕开那略显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那别具一格的寓言似的浪漫主义散文。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体现,“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清.胡文英《庄子独见》)所持正是此观点。而我觉得这样的处世态度是略消极的与当今中国社会生活所倡导的主流观念有点格格不入。这也正是让我引发思考的地方,那就是《庄子》这种典型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还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作用。“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一狂言出自庄子,庄子反对儒家的礼法治国和法家的以法律治国。认为这使其民“失其朴”。庄子与老子这类道家代表更乐意无为而治。这有一定道理,现在宣传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遵照自然的法则来搞生产。这一思想在这方面挺先进,可是用在人身上,是走不通的。东西方政治经济发展这样数年建立起来的法则不是毫无道理,庄子在治人的思想方面还是略偏抱负主义,这有从侧面看出庄子有“性善论”的某些思想,并且庄子在他的言行之中也确实流露过“性善论”的思想,他的“无为而治”在治理国家时也不得不以“性善”为基础。在他治理漆园时,他也验证性地将自己的“无为而治”运用到对漆园日常的管理实务中来,与漆园里的工人相处的不错,这是就管理经营方面针对漆园进行的小范畴的对“无为而治”的实践。治理漆园之后,庄子也再无治理社会团体的实际案例,他的“无为而治”缺少某些实践经验,更没有经历多少实践再修正再实践,这一典型的思想修正理论。对于现今的中国社会,显然儒家的某些思想是更适宜统一、和谐社会,可是再完美的思想也有局限性的地方,我觉得儒家思想在人的成长以及生活等方面过于保守及教条,它论起学问及人的后天的学习等方面还是太过常规。始终强调谦逊好学,却从不在打破常规逆向思维等方面给人以指导意义。 庄子由于其历史环境及生活条件,我觉得重要还是他的处世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