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众所周知,我国的唐代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经济文化发展到了空前繁华的阶段。声名大噪、威震四海。“声教所及,唯唐之大。”“冠带百蛮,车书万里”。当时的诗人幸逢这个“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个个皆有施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兴盛的经济文化,强大的国力,开明的政策不仅陶冶了他们主动向上的精神,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并且也滋长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他们讴歌显赫的国势,繁华的经济和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还赞叹万国来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用他们苍劲有力的笔锋,谱写了一曲曲太平盛世的颂歌。鼎盛的国力,催生了一批批名垂千古的诗人,也把诗歌的发展演变推到了顶峰。这时候的诗歌,无论意象、声律还是风骨,无不臻于极致,精英荟萃、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竞相辉映。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盛唐诗歌形成了协调和谐的统一风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概括为“盛唐气象”。而这一概念,在唐诗学上,最早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中说:“‘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绝非盛唐人之气象。”严氏辩其“非盛唐人之气象”,显然是指这句诗瑟缩委琐,没有盛唐之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答吴景仙书》中说的:“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能够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与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毫无关系。含有“盛唐气象”的诗能够分成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但愿趁时而起,建功立业;一类是抱负与现实矛盾,针对本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谢与怨怼看似相反,但事实上联系非常紧密。感谢而渴望功成名就,一旦遇挫即成怨怼。在具体作品中,两者经常交错在一起,并且在风貌上往往都含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而在这上面,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是典型的代表。李白是名传千古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卓越,放荡不羁,以“飘然思不群”、“敏捷诗千首”的才华写下了千秋妙章。他志向高远,不安于现状,渴望入仕来一抒自己的华采,一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他的诗饱含浪漫的抱负色彩,“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体现了他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