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导学案【学习目的】1.知识目的:积累字词,品味生动的描写。2.能力目的: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3.情感目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学习重点】: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琢磨生动的细节描写。【学习难点】: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小组任务】 自学 合作探究【课堂过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当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 10 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和谐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重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志》《海燕》《山中杂记》等。【自主学习】1、朗诵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相称( ) 郁( )闷 一缕( ) 娱( )乐 污涩( )怂恿( ) 婢( )女 蜷( )伏 惩( )戒 怅( )然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污涩: 怂恿:蜷伏: 悲楚: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恍惚: 一尘不染: 眼花缭乱: 秩序井然:【合作探究】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重要内容。2、朗诵课文,完毕下表8、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很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9、找出文中体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展示提高】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安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2.“我”根据什么鉴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3.猫终究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4.我的判断与否精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6.作者通过回想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种如何的人生道理?7.阅读这篇文章,你读到一种如何的郑振铎呢?学习目的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外形性情地位 结局 2.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情节,领悟课文的寓意及现实意义,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琢磨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味,学习语言简洁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一、新课导入同窗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确实,狼一向是狡诈、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