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彭《与上池书》解读黄惇有关文彭治印的情况,过去多依赖周亮工《印人传》之记载:先是,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镌之。李善雕箑边,其所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公以印属之,辄能不失公笔意,故公牙章半出李手。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章。1按照周亮工的说法,文彭在南监时从一老髯那里获得灯光石,“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矣! ”2我曾撰文,以为周氏此叙,有违史实。文彭在南监得官,已在隆庆年间,而早在嘉靖时,郎瑛《七修类稿》中有《时文石刻图书起》一节,所谓文石即指印石。文中说:“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3所以文彭不是灯光石的发现者。至于为他刻印的雕刻技人李文甫,周亮工所言则似有根据。我们从周应愿《印说》中读到:“文待诏父子,始辟印源, 白登秦汉, 朱压宋元, 嗣时雕刻技人, 如鲍天成、 李文甫辈,依样临摹,靡不逼古。”4这段万历十五年的资料,早于周亮工。然而较周亮工所提到的李文甫外, 还使我们知道有鲍天成。 金陵人李文甫善雕箑边和香筒,5而吴县鲍天成,则善雕琢犀象,6二人均为当时有名的雕刻高手。不过,李与鲍均非专一的刻印艺人。2008 年 4 月我应何创时基金会之邀赴台,何创时基金会收藏的一通《文彭与上池尺牍》(26.9cmx28.9cm)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封信中所含信息,可能使我们对文彭篆刻创作及同时期文人篆刻艺术发展状况的了解,向深处延伸。信不长,文照录如下: (图一)玉印篆去, 若欲尽善, 须央王少微, 或牙、或石,照此篆法刻二方去,1 清· 周亮工《书文国博印章后》据周亮工《印人传》清康熙十二年周氏刻本2 同上3 明· 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时文石刻图书起》第300 页 安越点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4 明· 周应愿《印说· 成文》据明万历刻本5 明· 文震亨《长物志》卷七《香筒》《四库全书》本6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 《四库全书》本2 方为停当。不然, 终无益也。外一钱, 为买蜜之用,药须上紧发来,至感。但得成剂,当自丸也。至祝、至祝。彭再拜上池老弟足下此信就目前的文字来看,要考出其书信时间,条件尚不足。但从书风观察,似为晚年所书的可能性较大。受信人上池,文彭称其“老弟”,年龄当小于文彭。7信一开头说 “玉印篆去”,说明求印者曾将一方玉印请文彭篆写。既称“篆去”,则说明文彭完成了篆写印稿,并随信送上这方篆写了印文的玉印。从行文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彭是直接篆写在这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