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作为社会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第一节网络社会与个体化节点一、个性化节点地位的不断上升网络社交平台结构的演变,使得网络中人的“关系网络”更加明晰,个体节点的地位上升。早期人们在网络中的互动,是被圈定在特定社区内的特定社区内的互动。这样一种圈层结构使得社区边界明确,社区成员有较明确的身份意识,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更容易形成。但却很难体现自己独立的存在感。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使得网络社交环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消除了明确的边界,形成了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动态的, 边界可以随时伸缩的社交空间。这样的社交空间更有利于人们获取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息息相关,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关系,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越多,则个人的社会资本存量越大。总体而言,从“圈式结构”到“链式结构”这样一种社交空间的结构变化,意味着个体突破了小范围的集体约束,进入到一个更开放的社会网络中,增强了个体作为节点的存在感和意义。二、个性化节点在网络社会中的诉求(1)自我塑造与存在感:人们试图通过自我形象塑造以及相关能力的展示来寻求存在感,而不同的社交平台则会给予用户不同的存在方式,同一平台中用户本身的差异也会让用户自身形成不同的“醒目”程度。这种存在感不仅关系到人们在虚拟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时也会影响到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感。(2)情绪表达与情感支持:网络中的种种行为(尤其是互动行为)都是用户情感调节和管理的一种方式,人们通常在网络中的情绪释放更为强烈。互联网发展早期,网络的“去抑制”功能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情绪释放,随着实名制网络应用越来越多,“去抑制”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但网络社会仍旧是人们重要的情绪释放窗口。(3)社会归属感与社会参与:获取社会归属感是人们减少孤独的重要方式,而网络中的多种社区、社群、圈子都能带来归属感,通常加入这些群体通过门槛和成本都相对较低。(4)社会网络构建与资本获取:人们希望在网络互动中获得更多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空间发展的资源性回报, 而新的社交平台推动了个人社会网络的构建,使得人们的关系扩张有了更多可能,为人们赢得了更多获得社会成本的机会。(5)环境认知:网络一方面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让用户在互动过程中感知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但由此也会使用户有时对环境的认知产生缺失或偏差,加剧信息茧房现象,并引发更多的“回声室效应”,使得受众失去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