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编辑工作中的侵权风险如何防范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进展,新闻出版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竞争,出版周期持续缩短,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使近年来以报刊和出版社及其编辑成为被告的纠纷层出不穷。责任编辑作为报刊、图书项目的具体策划、执行人,既要具备敏锐的眼光,又要有审慎的风险防范意识,准确地运用法律法规,协调与作者、读者的关系,避开在出版过程中侵权。编辑工作中常见的侵权行为1.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一是侵犯作者的发表权、署名权。在编辑工作中,可能由于工作失误将作者的署名搞错,或将多人合作作品署名为一人或几人,更有甚者,有的编辑利用工作之便将作者的成果窃为己有。无论是过失还是故意,这类行为均侵犯了作者的发表权和署名权。二是侵犯其他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酬劳。但是,在实践中,常常出现大段引用甚至剽窃他人作品的情况。在我国,每年要出版成千上万种期刊图书,编辑不可能熟悉每种图书,要做到确保作品的独创性确非易事。三是侵犯作者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权法规定,出版者经作者许可,可以对作品修改、删节。但在现实工作中,少数编辑为符合出版要求,未经作者同意,擅自对作品进行文字修饰甚至实质性修改,增、删主要内容或附件,从而构成侵权。2.侵犯人身权的行为一是作品与事实有出入,以致损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有些作品涉及真实的人物、事件,若编辑对作品的真实性有失考察,其中有与事实不符之处,极可能损害他人的姓名权、隐私权、名誉权。二是侵犯他人肖像权。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有些图书中未经授权使用了他人的肖像,而编辑对此毫不在意,构成了对他人肖像权的侵犯而不自知。侵权风险的防范(一)注意选题策划的方向和审稿(1)作品内容是否符合法律和出版政策。编辑在选题策划和审稿阶段,要注意审查作品的政治、思想内容是否符合我国宪法、法律,是否违反相关新闻出版法规,是否有悖善良风俗和道德伦理。编辑切不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轰动效应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一旦麻痹大意,可能导致期刊图书被查禁销毁,杂志社、出版社以及个人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乃至刑事责任。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审查作品的独创性。虽然编辑不可能对作品的每一部分进行检索,以检验其独创性,但是,对于剽窃的作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