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汉字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 关于汉字的出现,古人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这几乎是一个神话传说般的人物,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汉字放在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各地的汉字统一,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更给了汉字文化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此以后,汉字文化就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以后汉字不仅仅只是用来传递信息,更被人们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首先是汉字的结构,关于这点首先要提的就是汉字笔画,现在用的笔画基本是根据王羲之"永"字八法而来,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其次就是偏旁和部首。 其实在最开始造字的过程中,很多汉字都是根据象形而来,如最开始的日、月、山、水等,就是根据事物的本体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后来为了书写的方便以及美观等渐渐的改变了字体的形状。其次还有会意,就是用一些容易理解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炎、林、森、从、众等,甚至只是一些具有简单意思的字的叠加,然后还有形声,就是一个字中有一部分表形,一部分表声,这大大增加了汉字的广义性。最后,还要提提汉字的假借,当汉字越来越多时,在创造更多的汉字已经不太现实了,于是就出现了假借,就是把别的字借过来加上另一种意思,甚至到后来会有些把本意都给挤掉了。由此可见汉字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其次就是谐音,可以说如果没有谐音就没有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灿烂,汉字因谐音而显得更有魅力。 关于谐音,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影响巨大,如若没有谐音,诗歌定会黯然失色许多。在谐音的诗歌中,又以爱情诗歌居多。对于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很多时候都会以谐音代替。由于古代的男女还不是那么开放,而其中却又不乏忠情的痴男怨女,很多时候只能寄情于诗歌,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美好的愿望,营造了美好的意境。例如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怜子情如水)。 无不表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望与对伊人的思念与美好想象,可以说将自己的满腔思念都倾诉的淋漓尽致,更诉出了自己内心无尽悲苦。而谐音那种似有还无、隐约的朦胧美更是撩拨人的心弦,更能激起人们的美好想象。 谐音在一些对联中也会有体现,如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狗啃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