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文言文与英语语法的相似点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 方乔 通过对《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试用)》的学习,我们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观念是首要问题。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绝大多数的文科科目仍然充斥着死记硬背现象,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和英语就是如此,并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意义。 文言文和英语都属于文科类,却都是令科任老师和学生头疼的科目。一个是古汉语教学,一个外文教学,看似没什么联系,但仔细观察他们的语法,是有相似之处的,都包括对“文”和“言”的两方面考查。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语段、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 )考分析、概括能力。而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在这方面比较明显。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就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别是对英语而言。同时,理解词语含义也必须要结合语境,至于文意整体把握方面的考查,就更离不开原文,离不开语境了。 文言文和英语的考查,无论是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根结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现比较两者的下面几个语法方面:一词多义的现象、状语后置现象、定语后置现象、双宾语现象、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翻译。 一、 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一个(单)词有多个词性和多个词意。 如:“之”: 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 前一个“之”助词,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思是“的”;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吾欲之南海 《为学》 动词,意思是“到,往” 。 奴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不译。 之子于归 《诗经·周南·桃夭》 指示代词,这,此的意思。 2 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 再如“使”: 使子为使 《晏子春秋》 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的意思。 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史记·魏其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