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溶洞分类及其识别模式 由于溶洞形成过程的复杂性、时间漫长性,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如何对溶缝洞进行系统的划分和识别的分类方法。而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中的溶缝洞更是经历后期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岩溶作用、成岩作用的叠加改造,故对其进行分类就更具复杂性。 2.1 溶洞分类方法及识别 伍家和等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溶缝洞建立了 5 种溶洞综合识别模式,包括:落水洞、潜流洞、溶道、表层溶蚀带以及洞边缝。 落水洞、潜流洞和溶道识别模式的测井曲线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和产能特征非常明显,容易综合识别;表层溶蚀带模式测井曲线特征和产能特征明显,而地震剖面特征不明显;洞边缝模式严格来说是溶洞模式派生出来的,不能算是单独模式,但塔河油田这种情况较多而单列出来。 2.1.1 落水洞及其识别特征 落水洞是在溶蚀通道的基础上遇到断裂发生纵向溶蚀作用,形成纵向上规模大,平面上基本不发育的溶洞。该类型洞顶裂缝带发育厚度大,洞底有较厚的垮塌堆积,洞中净放空规模大,一般有几十米。 落水洞钻井特征:钻井中出现大段放空漏失、井涌,泥浆失返现象,钻时由40-50 min/m 正常钻时逐步下降为0,再逐步变为低钻时,之后恢复到正常钻时,放空段长,伴有断续低钻时段、漏速快,总漏失量小,泥浆完全失返,后期伴有井涌现象。 测井曲线特征:总体上表现为顶部电阻率由高到低的漏斗状、中部放空段、底部电阻率由低到高反漏斗状的三段式特征(图1c),与落水洞的顶部裂缝带(裂缝由不发育——很发育)、中部放空段、底部垮塌堆积段(裂缝由很发育——不发育)模式相对应。 图1 落水洞综合识别模式 地球物理特征:地震剖面为典型的串珠状强反射(图1b),与落水洞正演模型对应,振幅变化率为点状强振幅变化率区,地震测井约束反演结果低波阻抗区呈球状分布。 生产动态特征:试井曲线为明显洞+不渗透(或低渗透)边界特征(图1d),生产动态表现出初期高产,很快停产,人工举升严重供液不足等。 2.1.2 潜流洞及其识别模式 潜流洞是发育在古潜水面附近的水平延伸的溶洞(图2a),一般高度小,呈树枝状或河道状分布,多数溶洞由于上覆压力的挤压造成上部地层的下凹或垮塌。 图2 潜流洞综合识别模式 钻井特征:钻井中出现小段放空、漏失、泥浆失返现象,钻时由40——50 min/m 正常钻时突然下降为0,放空段短、漏速快,总漏失量大,泥浆失返严重,一般无井涌现象。 测井曲线特征:顶部电阻率由高到低的漏斗状、底部放空段的二段式特征(图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