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综合征-----TINU综合征简介•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综合征或称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眼色素膜炎综合征,简称TINU综合征,1975年Dobrin等首次描述了眼葡萄膜炎伴随急性间质性肾炎。•TINU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累及肾脏和眼的特发性疾病。流行病学•有关TINU的文献到目前为止仍然限于病例报告,未见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从地区的分布看,目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巴西、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均有报道,我国台湾省也有1例报道。患者中既有白种人,也有黄种人和黑种人。•该病主要累及青少年期的女性,男女比例为1∶4,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27岁,20岁以下的患者占57%。症状和体征典型TINU临床表现时间顺序为:在肾脏症状出现之1个月左右出现一般性全身表现,然后出现以急性、非少尿性肾衰竭和肾小管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肾脏受损表现,多数在8个月内出现眼部症状。症状和体征•全身表现:为非特异性表现,如体重下降或纳差(86%)、乏力倦怠(75%)、发热(64%)、腰腹痛(44%)、关节肿痛(33%)、恶心呕吐(22%)等,少数有皮疹。肾脏损害•呈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常以急性肾衰竭和多项肾小管功能障碍为典型表现,其中急性肾衰竭常为非少尿性,临床水肿和高血压常不明显;肾小管功能障碍是本症肾损害的另一特点,常常同时累及近端和远端肾小管,呈现多发性近+远端小管功能障碍表现,如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继发性Fanconi综合征者等。肾脏损害•临床可伴有蛋白尿、白细胞尿、血尿以及蛋白管型等。与肾小球疾病不同,其蛋白尿常与肾功能水平不平行,即肾功能下降而常仅为轻度蛋白尿(83%),以小低分子蛋白成分为主(即肾小管性蛋白尿);血尿多为镜下血尿(28%);无菌性白细胞尿(42%)更为明显,细胞分类常见一定数量的嗜酸性粒细胞。眼部损害•主要为前房性葡萄膜炎,部分病例可从前向后逐渐发展为全葡萄膜炎,少数发病时即为全葡萄膜炎。•TINU常见的眼部症状为眼红、眼痛、畏光和视力下降。眼科检查可见睫状充血、尘状角膜后沉积物、房水闪光(即前房细胞成分)或浮游物(即前房非细胞成分,如蛋白质、纤维素)、睫状体坦部渗出、前部玻璃体炎性细胞浸润、灶状脉络膜炎、视盘水肿、视网膜血管病变,以及虹膜后粘连、黄斑囊性水肿、视网膜色素瘢痕。辅助检查•尿液:尿常规可见轻度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糖尿和低比重尿。24h尿蛋白定量常<1g。几乎所有的TINU患者都存在β2-微球蛋白异常,且与肾脏的损害程度有关。•血液:可见轻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异常,包括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83%),C反应蛋白升高,部分有嗜酸细胞分类增高(66%),肾功能异常等。辅助检查•体液免疫以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尤其是IgG升高明显,部分病例有ANA,ANCA,抗基底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阳性,C3下降的报道。•肾脏B超:双肾体积增大,髓质回声增强;缓解期可恢复。肾脏病理•是确诊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主要依据,具有“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特征(1)肾小球、小血管基本正常或轻微病变;(2)主要表现为肾小管的肿胀、变性、坏死。(3)免疫荧光通常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纤维蛋白原呈现阴性,部分可见IgG、C1q的沉积。(4)少数病例急性期可见肉芽肿病变TINU的病因•TINU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无ATIN的明确诱因。•临床病例及相关的研究表明本症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紊乱,尤其是细胞免疫紊乱有关。•遗传倾向及与HLA系统关系,主要集中在HLA.DQAl、DQBl、DR6、DR14相关位点•TINU伴发疾病的相关报道(包括:骶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肝炎、多发性外周血管上皮肉芽肿、淋巴样间质性肺病、乳房炎,部分病例骨髓活检见肉芽肿病理改变.TINU的诊断•(1)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2)前房性眼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3)急性间质性肾炎和葡萄膜炎两者发病间隔小于1-1.5年•(4)免疫炎性指标异常•(5)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迅速•(6)排除其他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和葡萄膜炎的全身性系统疾病、感染、药物、毒物因素。TINU的治疗•糖皮质激素:全身性糖皮质激素通常可以在较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