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功能训练12贮尿•膀胱内低压力•括约肌关闭排尿•随意启动•逼尿肌收缩•括约肌开放•协同能力正常的膀胱功能3正常排尿的过程膀胱内尿量增加,内压达15cmH2O(1.47KPa)以上时—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经过腰骶部排尿初级反射中枢—同时也达到脑干和大脑皮质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产生尿意排尿反射—冲动由盆神经传出—收缩逼尿肌—松弛内括约肌—尿液进入后尿道—刺激后尿道的感受器—冲动再次传导到脊髓排尿中枢—反射性的抑制阴部神经——松弛外括约肌—膀胱压出尿液(腹肌、膈肌收缩帮助膀胱增压)4排尿障碍的种类反射性膀胱的病变为腰骶以上横断,膀胱知觉障碍,压力可使尿液排出。有少许残余尿,排尿突然无调节。自动膀胱的病变为腰骶以下,膀胱的反射弧完全中断,膀胱无知觉,可无意识收缩而反射性排尿。有残余尿,排尿不完全。5排尿障碍的种类尿储留:指膀胱不能处在完全排空的状态,尿道括约肌在排尿时产生不协调的松弛。尿失禁:是指膀胱内的尿液无意识的流出。尿频:一天排尿10次以上,夜间排尿2次以上。6采取一系列的解决膀胱功能失调问题,是预防脊髓损伤并发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同时,配合相应护理措施,排除和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因素康复护理技术7通过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现有的排尿功能情况,是否有尿失禁或潴留。并应做常规尿液分析,如条件允许可做膀胱内压测定,膀胱镜检查、膀胱造影以及肾盂造影等。膀胱功能评价8在除外严重输尿管膀胱逆流及泌尿系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方能进行膀胱功能训练。9康复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最终经训练建立反射性膀胱。因此,膀胱的功能膀胱的功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留置导尿留置导尿一次导尿一次导尿建立反射性膀胱建立反射性膀胱10A、留置导尿11留置尿管于次日夹闭,输液者每2h放尿1次,不输液者每4h放尿1次,留置尿管期间不更换管,不冲洗膀胱,3周后拔除尿管。12气囊尿管密闭式留置导尿,夹闭尿管,每3~4小时放尿1次。嘱患者每天饮水量不少于800ml。晚8点后不需再饮水。13定时饮水,限制入量,每小时饮水一次,每次不超过125ml,不要一次大量饮水。有些患者一旦尿路受阻,会使膀胱短时间内扩张,是有损害的。14排尿意识训练(意念排尿)每次放尿前5min,患者卧于床上,指导其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宽敞的卫生间,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准备排尿,并试图自己排尿,然后由陪同人员缓缓放尿。想象过程中,强调患者利用全部感觉。开始时可由护士指导,当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后由患者自己训练,护士每天督促、询问训练情况。15B、一次性导尿16清洁导尿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清洁的定义是所用的导尿物品清洁干净,会阴部及尿道口用清水清洗干净,无需消毒,插管前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净双手即可,不需要无菌操作。每4~6小时导尿一次,或据摄入量定。理想膀胱容量300~500ml。残余尿少于80~100ml时,可停止导尿。17可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接近生理状态,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规律排出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18C、建立反射性膀胱19膀胱再训练膀胱再训练是根据学习理论和条件反射原理,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从而达到下尿路功能的部分恢复,减少下尿路功能障碍对机体的损害。主要包括:行为技巧、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屏气法和Crede手法)、肛门牵张训练及盆底肌训练。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扳机点排尿应在两侧下腹部寻找扳机点,或刺激大腿内侧、会阴部,或在病情允许时坐便桶排便。以寻找引起排尿动作的部位以建立反射性膀胱。21盆底肌肉训练括约肌收缩法嘱患者取坐位,有意识的收缩尿道、阴道、直肠括约肌,然后放松。每次收缩10秒,30次一组,每天4到5组。这种训练可以减少漏尿的发生,适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22尿意习惯训练训练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如餐前30分钟、晨起或睡前,主要方法是:鼓励患者定时入厕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