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副标题前言▪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主要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辅助麻醉,即阻滞喉咽、会厌、舌根、梨状隐窝以及声门裂以上的黏膜,让患者更加耐受气管插管,不会引起剧烈呛咳,让麻醉医生处理困难气道时更加游刃有余。内容▪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的5条入路(1)入路一:短轴入路,图像识别有一定难度,建议熟练者使用。(2)入路二:长轴入路,桥墩、桥面的理论形象记忆,图像识别容易,推荐新手使用。(3)入路三:长轴入路转短轴入路,临床思维转换,锁定甲舌膜,相互验证,较容易掌握,平面内进针,更适合初学者。内容(4)入路四:甲状软骨上缘入路,最佳注射点位于甲状软骨最上缘,超声图像上,甲状软骨跟肌肉相似,可以采用吞咽法识别,平面内可操作,适合初学者。(5)入路五:喉上神经间隙阻滞,只需要寻找甲舌膜即可,注射在甲舌膜浅面,操作跟入路二无差别,亮点在于提出了筋膜间隙阻滞的临床思维。喉上神经的解剖完善的清醒气管插管需要阻滞的神经常规操作(1)超声引导双侧喉上神经阻滞(阻滞迷走神经分支)。(2)超声引导环甲膜穿刺注射2%利多卡因6~8ml(阻滞喉返神经终末支)。(3)实施口腔、口咽部表面麻醉(阻滞舌咽神经和交感神经共同组成的咽丛)。(4)如果是经鼻气管插管,鼻腔需滴入麻黄碱收缩鼻黏膜,同时使用棉签蘸2%利多卡因进行表面麻醉。清醒气管插管的设备清醒气管插管的设备▪喉上神经阻滞是清醒气管插管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核心技术必须可视化、精准化。▪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必须接地气。▪核心技术必须普及、推广。喉上神经盲法定位阻滞盲法定位阻滞缺点(1)肥胖患者体表触诊舌骨大角,有些情况下触诊并不明确。(2)教科书要求注射深度在1cm左右,但实际操作不容易掌控。(3)甲舌膜突破感不容易感受到。(4)盲法定位阻滞可能损伤周围的颈外动脉。(5)注射药量过大或过浅有可能出现喉返神经阻滞。超声引导喉上神经内支阻滞短轴入路超声引导喉上神经内支阻滞短轴入路超声引导喉上神经内支阻滞短轴入路超声引导长轴喉上神经阻滞超声引导长轴喉上神经阻滞超声引导长轴喉上神经阻滞▪阻滞的核心是寻找甲舌膜超声引导长轴喉上神经阻滞推荐使用长轴入路技术,因其具有以下几点容易识别的因素:▪2个骨性结构:头侧的舌骨和尾侧的甲状软骨。▪1个膜结构:甲状舌骨膜。▪2层肌肉:胸骨舌骨肌,甲状舌骨肌。▪甲舌膜形态:凹向深面,晒布效应。▪甲舌膜起止点在舌骨和甲状软骨后方。超声引导长轴喉上神经阻滞▪长短轴入路相互转化超声引导甲状软骨上缘入路超声引导甲状软骨上缘入路超声引导甲状软骨上缘入路▪如何识别甲状软骨上缘:吞咽法超声引导甲状软骨上缘入路▪技术来源:甲状腺上极入路超声引导甲状软骨上缘入路喉上神经间隙阻滞▪(1)甲状软骨(TC)(2)舌骨(HB)▪(3)甲舌膜(TH-Mb)(4)甲状舌骨肌(THM)▪(5)甲状舌骨肌起点、附着点(6)喉上神经内侧支▪(7)环状软骨(8)喉上动脉(9)甲状腺上动脉▪(10)颈外动脉(11)下颌下腺(12)腮腺喉上神经间隙阻滞超声引导ISLN阻滞临床思维▪阻滞深度较浅,一般1cm左右,但是1cm往往难倒英雄好汉。▪舌骨、甲状软骨间隙较窄(约10mm),增加了超声探头短轴识别的难度,所以要改良、变通。▪喉上神经内侧支直径较纤细(中位数1.85mm),线阵探头识别困难,只能依据周围固定解剖定位。因此,筋膜间隙阻滞应运而生。▪对于喉上神经阻滞,打败你的不是甲舌膜,而是周围的精细解剖。细节打败一切,所以有毒文献很多,且读且辨识。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