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1 高校科研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养成一、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基本要素1.何谓“文化自觉”“文化自觉” 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 年在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来的。他在对一个世纪的文化反思后觉察到:“我思来想去,文化的接力棒上要镌刻四个字———文化自觉。”他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之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有的学者解释 : 文化自觉乃是文化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化创造欲的涌流和文化实践变革力的显现。换言之, “文化自觉”就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及其人民在文化上的广泛认知和深刻觉悟, 包括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普遍共识, 对文化发展条件和规律的主动把握,对文化发展权利和责任的勇敢担当。当代世界及中国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与变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上的热切愿望。因此,文化及文化自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课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是要有谦虚和谨慎的“下学”态度,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理性认识、把握和积累文化。首先,塑造全新的学习观和资本观。早在17 世纪,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就已提出 “知识就是力量” 。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变迁都离不开知识的应用和文化的发展。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到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纺织机器制造,再到当今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技术等高尖端科技,人类不断拓展着自己的文化领域,并把文化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创造了丰裕的物质财富,提高了生活质量。中国经济建设任务重大而艰巨,环境和资源等压力迫切要求自主创新科技引领产业升级,将文化要素迅速转变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好更快提升国民幸福生活指数。大学生只有塑造起全新的学习观和资本观,为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准备全面、丰富的文化存量, 才能经受现实知识经济发展的考验。中国大学生的学习观是在面向应试的中小学阶段形成的,它服务于分数和升学率, 违背教育规律,与学生成才和成长的需求脱节。围绕应试指挥棒的学习,重被动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