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采血操作技术目的•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是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判断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最好方法•指导氧疗、机械通气各种参数的调节•急救时动脉给药操作前准备•护士准备:着装整齐,戴口罩,洗手。•用物准备:碘酒、酒精、消毒棉签、弯盘、无菌持物镊、血气针(或一次性注射器、肝素液和橡皮塞)、化验单、体温表。•核对,向患者解释。•测量体温。血气分析专用注射器穿刺部位的选择•理论上从全身任何动脉采集标本均可。理想的部位应是表浅易于触及、穿刺方便、体表侧支循环较多、远离静脉和神经的动脉。桡动脉较为理想,但痛觉敏感,对循环衰竭病人不易成功。股动脉粗大,对循环衰竭的病人及儿童适用穿刺部位•选择合适的动脉,首选桡动脉,其次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穿刺足背动脉穿刺进针点穿刺点:在第一和第二跖骨之间的间隙触摸足背动脉,操作者左手握着患者穿刺侧的脚,当脚向足底稍弯曲时最易刺入。进针点•AIIen,s试验•术者用双手同时压迫病人的尺和桡动脉后,嘱病人交替握拳和放松动作5-7次,至手掌部变苍白.•术者松开对病人尺动脉的压迫,观察手掌颜色变化,若10秒内手掌颜色变正常,则Allen,s试验为阴性,说明尺动脉存在侧枝循环好,是桡动脉穿刺的适应证;若15秒后手掌仍未转红,为Allen,s试验为阳性,说明尺动脉在侧枝循环差,不能做桡动脉穿刺和插管。选桡动脉穿刺时应先做Allen试验。桡动脉穿刺点•取仰卧位(体位不限)•露出患者前臂内侧,常规皮肤消毒,范围以前臂为直径大小。•从桡骨茎突向内侧中线作一水平线,再以此水平线的中点(即前臂1/4)作一垂直平分线,即成一“+”字,在“+”字交叉点向下0。5cm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之间即为进针点。•操作者左手托住患者穿刺侧手背,拇指置于其掌心,将手掌轻轻拉直并绷紧腕部内侧皮肤,右手持针以40°角左右进针(小儿15-25°)。•见回血时,保持该角度不变固定,待动脉血自动进入血气针1-2ml后,左手用棉签按压穿刺点,•右手拔针,迅速将针尖斜面全部插入橡皮塞内,以达到密封状态,立即混匀。•局部按压5-10分钟。进针角度:桡动脉:40°左右(成人)股动脉:90°挠动脉采血消毒穿刺部位,消毒操作者的手挠动脉穿刺送检•填写完整的血气化验单:包括T、氧流量、氧浓度等。•注名明抽血时间,立即送检。•整理床单位,协助病人舒适体位。21+4×氧流量血气分析的意义1.血气分析是利用3个电级(pH、CO2、O2)测定动脉血气中具有生理效应气体(O2、CO2)分压及pH值的技术。2.其作用在于(1)了解有无缺氧和CO2潴留?程度?;(2)酸碱失衡?类型?程度;(3)重要的重症监护参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及正常值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气正常值pH7.35-7.45PCO24.5-6.0kpa(35-45mmHg)PO210-13kpa(80-100mmHg)HCO3-22-26mmol/LBE-3--+3Sao295%-100%采血过程中影响结果的相关因素•病人状态的稳定性•治疗因素•抗凝剂的影响•标本的存放•患者体温的影响病人状态的稳定性•病人若心理状态不稳定,在短时间内可以影响病人的呼吸状态,从而影响血液中pH值、PaCO2、PaO2等不稳定参数的结果。如由于害怕取样,有些病人呼吸急促,引起pH值、PaO2增加,PaCO2减少;瞬间憋气则会使pH值、PaO2减少,PaCO2增加。•在采血时必须向患者进行解释,力求穿刺准确,一针见血,必要时应用局麻药,减轻病人痛苦,使病人处于情绪稳定状态。病人状态的稳定性•在婴幼儿,部分患儿的家长往往把患儿用衣物“封闭”起来,或由于在保温箱中接受较长时间治疗,同时为了保暖使通风较差,造成CO2的重复性呼吸,出现PaCO2增高的假象;若患儿长时间啼哭不止,由于通气量加大,将使PaCO2呈非病理性下降。因此,护士在采血前应对患者状态进行评估,以提高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治疗因素•吸氧及吸氧浓度对PaO2有直接的影响。采血前,应停止吸氧30min。如果病情不允许,采血时要记录给氧浓度。当改变吸氧浓度时,要经过15min以上的稳定时间再采血。•含脂肪乳剂的血标本会严重干扰血气电解质测定,还会影响仪器测定的准确性和损坏仪器。应尽量在输注乳剂之前取血,或在输注完脂肪乳剂12h后,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