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规范管理一、儿童用药特点•儿童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各个系统均有其生理、解剖特点,因此儿童用药有其自身特点,不仅仅是成人的缩影。•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安全性中很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特点:儿童期由于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通透性大,导致某些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这一特点有利有弊。•例如:利——脑炎、脑膜炎的治疗;•弊——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等可致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第8对脑神经损伤;四环素、维生素A等可致婴幼儿良性颅压增高、囟门隆起等。•使用镇静剂时,年龄越小,耐受力越大,剂量可相对偏大。•(2)内分泌系统•特点:儿童期内分泌系统不够稳定,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会扰乱儿童内分泌,导致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等功能发生变化,影响生长发育。•例如:糖皮质激素可影响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长期服药会导致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免疫力低下。•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可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药物可影响儿童性腺发育,导致儿童性早熟;•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3)血液系统•特点: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胎儿刚出生时全身骨髓普遍能够生成血细胞,5岁后由四肢远端向心性退缩。儿童期骨髓造血功能较为活跃,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例如:儿童使用某些药物可引起贫血、红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良反应。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4)水盐代谢•特点1:儿童期易致脱水与电解质紊乱。•长期禁食、严重呕吐容易出现低血钾、低钠血症;•腹泻患儿容易出现脱水、酸中毒。•儿童不轻易使用泻下药、利尿药。•特点2: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易受药物影响。•例如:•1.苯妥英钠影响钙盐吸收,糖皮质激素在影响钙盐吸收的同时,还影响骨骼钙盐代谢,导致骨质疏松、脱钙,严重者发生骨折,影响生长发育。•2.四环素与钙盐形成络合物,伴随钙盐沉积于牙齿及骨骼中,致使儿童牙齿黄染,影响骨质发育。•(5)运动系统•特点:儿童期骺软骨处于不断增生和不断骨化的过程中;•例如:某些药物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引起关节痛、关节肿胀及软骨损害,影响骨骼发育。抗菌药物•由于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快,因此,抗感染药物较常应用。就儿科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而言,与成人相同,只有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并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确诊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流感等),则应选用抗病毒药物或某些中药制剂。需要注意的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能有耳、肾毒性,儿童应尽量避免应用。只在有明确应用指征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监测血药浓度,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用于8岁以下儿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该类药物一般避免用于儿童,尤其是低年龄段儿童。•1.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时方可使用。•2.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治疗前应尽可能采集相关临床标本送培养及药敏试验,若盲目选择抗菌药物将会导致进一步的诊断困难。•3.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试验前,可根据患儿的发病场所、感染部位、免疫状况及当地流行菌株等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选择抗菌药物经验治疗。•4.除非有明确临床指征(如脓毒症等危重感染),一般情况下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