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生理第一节耳的应用解剖生理概述•耳是人类的听觉器官,也是位置觉的感受器,其结构非常精致、功能十分复杂。•听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的交流渠道,而且听觉使我们感知环境而产生安全感和参与感。•位置觉:是维持人类身体平衡,顺利完成各项活动的基础。•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都增加相当数量的听力障碍病人,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一、耳的应用解剖•耳是位听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和中耳:接收和传导声波;•内耳:感受位置觉和听觉。(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1.耳廓:由弹性软骨板及周围的皮肤构成。2.外耳道:是一条弯曲的管道,从外耳道口开始,到鼓膜止。•外耳道表面覆以很薄的皮肤。•皮肤中有一种变态的汗腺,叫盯聍腺,与皮脂腺共同开口于毛囊。盯聍腺细胞的分泌物与脱落的上皮混合形成盯聍(耳屎)。3.鼓膜:位于外耳道底部,为一卵圆形半透明的薄膜,将外耳与中耳隔开。鼓膜外面覆以复层扁平上皮,与外耳道的表皮相延续,内面覆以单层扁平上皮,中间为结缔组织。右耳正常鼓膜(二)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骨管1.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为一不规则的腔,分为6个壁,可与咽鼓管、乳突小房等处相通。•鼓室内含有重要结构,包括听骨链、听韧带、听骨肌、以及血管和神经等。鼓室部位相邻部位临床意义上壁(鼓室盖)颅中窝中耳疾病可经此引起颅内并发症下壁(鼓室底)颈静脉窝可有缺损,手术时易大出血前壁(颈动脉壁)颈动脉上方有一开口通向咽鼓管后壁(乳突壁)经乳突窦至乳突小房中耳炎可蔓延至此为乳突炎外壁(鼓膜壁)主要由鼓膜构成外耳道经此壁进入中耳内壁(迷路壁)内耳前庭通过此壁进入内耳,内壁藏有面N.鼓室六壁一览表8•听骨链:由3块听小骨组成,从外到内依次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它们互相由关节连成一串,专门传导声音。耳的结构图•镫骨形似马镫,它的底部叫镫骨底板,正好嵌在内耳的前庭窗内。•声波经过外耳道,振动鼓膜,推动听骨链,最后通过镫骨底板,经前庭窗传到内耳。•三个听骨中任何一个如果被炎症腐蚀破坏,都会造成声音传导中断,引起传导性耳聋。2.鼓窦(乳突窦):位于鼓室的后方,是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间的交通要道。3.乳突(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隙,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但互相连通,少数人乳突气化不良(板障型乳突),甚至基本上没有气化(硬化型乳突)•乳突小房腔内覆盖粘膜,且与乳突窦和鼓室的粘膜相连续。故中耳炎症可经乳突窦侵犯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耳部内面观咽鼓管位置示意图4.咽鼓管:•是鼓室与鼻咽腔间的连通管道,长3.5~4.0cm。•管壁分前2/3的软骨部和后1/3的骨部。•管的两端膨大,中间窄小,叫咽鼓管峡。咽鼓管向后外方向开口于鼓室前壁处叫做咽鼓管鼓口,在鼻咽的开口是咽鼓管咽口。•鼓口始终保持畅通无阻,而咽口像是一个单向阀门,平时它是关闭着的,只允许中耳内的液体或空气逸出,而不允许鼻咽的分泌物和细菌进入鼓室。•只有当张嘴、唱歌、咀嚼、打呵欠,特别是做吞咽动作时,由于咽肌的收缩,咽鼓管咽口才会瞬间开放,这时外界空气即可进入鼓室,使鼓室内、外压力就达到平衡。•咽鼓管闭塞将会影响中耳的正常功能•咽部炎症可经此管蔓延至中耳。•婴幼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位,且较成人短而宽。•因此,婴幼儿的咽部感染易经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三)内耳•内耳位于颞骨岩部中,形态不规则,构造极复杂,管道盘旋,形同迷宫,故称迷路。•迷路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骨迷路系颞骨岩部内不规则的腔隙和隧道,膜迷路悬于骨迷路内。•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间隙内流动着外淋巴液。膜迷路是一个盲管系统,含有内淋巴液,它不和外界直接交通,也不与外淋巴液相通。•外淋巴液通入脑的蛛网膜下腔,与脑脊液是相通。外淋巴液内淋巴液骨迷路膜迷路迷路结构示意图外半规管前半规管前庭窗蜗窗耳蜗前庭蜗顶迷路模式图后半规管内淋巴囊内耳结构内耳功能骨迷路骨性半规管保护膜迷路前庭耳蜗膜迷路膜半规管(含壶腹嵴)与人体平衡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