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病因病理】(一)病原学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为一细长菌体,有12~18个螺旋,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能旋转式运动,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呈棕褐色。钩体为微嗜氧菌,在湿土中或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钩体对干燥、常用消毒剂很敏感,漂白粉、石炭酸、70%乙醇、稀盐酸、肥皂水等均能将其杀死,加热601℃分钟即死亡。下一页返回第八章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是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携带黄疸出血群;猪携带的主要是波摩那群。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因为钩体病患者尿中虽有钩体排出,但排出量少且不规则。2.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接触传播,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周围环境,人群接触疫水或湿土后,钩体便通过破损皮肤侵入机体。进食被鼠、猪带菌的尿液污染的食物也可经消化道感染,其他还可通过哺乳及先天性感染而发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八章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对同型菌株的持久免疫力。疫区人群多有一定的免疫力,新入疫区及常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感染本病的危险性较高。4.流行特征发病多为青壮年农民,农村儿童亦常见。好发季节在多雨的7~9月份。职业分布以常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渔民、矿工、下水道工人及饲养员的发病率较高。我国钩体病流行形式有4种,即雨水型、稻田型、洪水型和散发型。南方以稻田型为主,北方多为洪水型。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八章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三)发病机制和病理钩体由皮肤、黏膜侵入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进入血循环,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此后广泛侵入肝、肾、脾、肺及脑等组织器官,造成毛细血管损伤及各器官严重的功能紊乱。由于钩体血清型及其毒力、黏附素和个体反应性不同,各器官的损伤程度不同,临床上常表现为某个脏器病变突出,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如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等。钩体侵入后最早出现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发病1周左右,血中先后出现IgM、IgG抗体,使血液及各组织中的钩体减少并消失,临床上进入恢复期。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眼部和神经系统等后发症。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八章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钩体病的基本病变为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突出特点是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不一致。肺以弥漫性出血为主,开始为少量点状出血,逐渐扩展成片,重者肺泡中充满渗出的红细胞,呈肝样实变,最终导致窒息。肝脏可见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肝内胆管有胆汁淤积。肾脏可见间质水肿,细胞浸润,肾小管退行性变。此种毛细血管病变亦可发生在脑膜与脑实质、心、骨骼肌等其他器官。在受感染的各组织切片中,均可找到钩体。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八章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临床表现】(一)早期(败血症期)各型在起病3天内均有下述表现。其主要临床特点为:1.发热急起寒战、高热,多呈弛张热或稽留热。持续1周左右。2.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头痛显著,伴恶心。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腰背肌、大腿肌、胸腹肌为明显。3.全身乏力肢体软弱无力,有时行走困难。4.结膜充血结膜充血,无疼痛、畏光,无分泌物,退热后仍持续存在。5.腓肠肌压痛轻者小腿胀,轻压痛,重者腓肠肌压痛明显。6.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腋窝等处淋巴结常呈轻度肿大,有压痛,质软。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八章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二)中期(器官损伤期)起病后3~14天,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即进入此期。可分为以下类型。1.流感伤寒型此型最常见。起病后出现上述早期症状,90%无明显器官损害,酷似流感。经1~3天即愈。2.肺出血型经早期败血症后3~4天出现咳嗽、血痰或咯血。依出血轻重可分为:(1)一般出血型: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肺部可闻及少量局限性湿啰音。X线胸片显示两肺纹理增多,有散在小片状阴影。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八章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2)肺弥漫性出血型:出现气急、心慌、面色苍白、呼吸和脉搏加快,双肺可闻较多湿啰音。X线检查示两肺广泛点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