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方法-言语治疗PPT课件•1.语言发展迟缓•学者研究认为,50%的孤独症儿童最终会使用有用的语言。而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自闭症儿童凭借极有限的方法进行言语活动,不能与他们人交流,主要有以下沟通困难:•⑴缺乏口语能力或语言缺乏功能性•⑵误用人称代词,不分你、我、他•⑶从一个话题向另一个话题转变时,很难改变自己的注意焦点•⑷同两个以上的人交流时,很难保持同一个交流话题•⑸因反复行为而影响交流•⑹与交谈者很难保持视线接触•2.重复性语言•重复性语言是指持续反复地说着所听到的他人的部分语言。这种类型的交流几乎发生在所有咿呀学语的婴儿身上。正常儿童三岁左右时,这种现象即将消失,而孤独症儿童可能会将这种现象持续终身•重复性语言有即时性的,也有延迟性的。即时性的重复语言是重复刚听到的内容:延迟性的重复性语言包含了孤独症儿童重复以前某个时间周期所听到的语言,及无意义地重复所听到的。•3语言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律以及音调等方面的异常•孤独症儿童说话时的语调、速度等,往往存在问题,最为常见的是说话时表现出的语调平板单一,有的则用高尖的声音说话,有的在说话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没有间隙而显得语速很快,有的在说话时不能控制音量等问题各异。•许多调查研究曾致力于说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儿童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抚养孩子的方式、家庭的经济条件似乎都对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有着显著影响。经济条件不良往往会减少孩子与抚育者之间的语言交流,并使交流的精细性受到影响,抚育者也会忽视这种交流的作用和目的,最终使孩子的语言发展处于不利地位。•一.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先天论者认为语言是生物学上的固有形式,而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是由后天强化作用形成的。这两种相反的传统观念都过于绝对化。关于语言发展的一种新观念是相互影响的观点,认为不能将先天的与外部强化的因素截然分开,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由各种因素相互影响构成的,语言发展过程是一种人的社会化的过程,G.H.米德、L.维特根施坦等人都持有这种观点。•孩子从一出生就依靠抚育者的抚养,最初的交流是通过手势、眼神和逗乐的形式来进行的,这就需要儿童有机会与长者一起参加家庭活动。当儿童要获得食物和表现自己时,这种交流便进一步得到强化。长期成功的交流使儿童学会尝试着以成人的方式与抚育者交流,但如果是营养不良,或是受到社会、情绪、残疾障碍的影响,交流就会受到阻碍。•二、社会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婴儿与抚育者最初的交流是人类早期的学习环境,这种交流可视为一种非正式的训练,因为学习的双方在合作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因地理的、经济的、政治的以及社区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孩子的性别、出生次序、性格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过程,目前还没有较完全的了解,因此出现了一些探讨不同种族、社会经济和年龄层次对父母与孩子影响的研究。其中涉及的一个问题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否会通过语言风格影响到与孩子的交流,研究发现,经济水平较低家庭的父母更趋向于教孩子认识具体的事物,也更多的使用管教的语言去引导孩子的活动。•而经济水平达到中等以上家庭的父母更注意交流内容与孩子的活动和兴趣保持一致,并注意到对交流话题的精心设计。他们往往把交流作为一种影响孩子行为的方式。他们的孩子通过这种影响所形成的语言风格也为今后的学校学习作了认知上的准备。对社区文化差异与语言发展关系的研究也表明,语言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几项研究都发现,城市社区环境影响下的孩子在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较突出;农村社区环境影响下的孩子则在对具体事物的形体理解和结构探索上语言发展较好。•因此,处于经济条件较差,或社区环境不良情况下的孩子可能在语言的扩展性、语言的问答式交流以及进行抽象概念讨论等方面显得很不熟练。他们对于用语言去描述事物的过去或未来感到困难,对使用对话式交流去解决问题也感到力不从心。•一般来说,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很低,接受语言的能力也很差,不能主动接受信息。有些孤独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