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活动的改进活动的改进————教研组活动策划案例教研组活动策划案例莲都区处州中学叶杏梅莲都区处州中学叶杏梅2009年11一、背景:我们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学校办公室里总能看到老师们忙碌的身影,他们除了批改,就是独自伏案备课,有时还要带回家继续备课。·推行“集体备课”开始一段时间,老师们都能做到相互交流、探讨,可后来为了“省事”,往往是“你按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我,我按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你”。·事实上,根本没有问题聚焦,没有问题解决的过程,所谓的集体备课资源根本没有用,就算是偶尔有相互间的“交流,行为有否改进也无人知晓,你备你的课,我上我”“”的课,使教案和课堂教学成为两张皮,失去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本真意义。二、探讨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的原因:1.集体备课成为了“分工备课+教案组合”的代名词由于缺乏对集体备课要求的正确理解,往往采取“统一分工、分头备课、教案共享”的办法,在教师各自准备全学期一部分教案的基础上,组合成完整的教案,集体备课制度名存实亡。2.集体备课无法解决教师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现实中集体备课存在的形式主义,使教师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长期积累,直接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现严重的教学质量问题。3.无法有效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其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改进教师的备课习惯;第二是:在集体备课这一相对有效的研讨过程中,逐步形成教师切磋研究课堂教学的工作机制。如果集体备课仅仅停留在“分工备课+教案组合”的层面,那么只是实现了一个非常浅层次的目标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本起不到一点促进作用。4.集体备课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策划大部分学校的集体备课仅停留在任务分工、教案交流上,无法设计出丰富的、具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活动方案,从而也大大降低了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让我们陷入沉思:我们要不要集体备课?·我们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如果需要集体备课,那么应该怎样定位?·集体备课就限于写出平时上课用的“教案”抑或是“学案”?·为什么从理性角度分析的那种“既有利于个性张扬,又利于真诚合作”效果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三、集体备课活动的改进改进后的集体备课活动的基本流程如下: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学实践交流反思总结提升(1)我校在开学初制定的小班化教学的备课常规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要特别注重小组合作、分层互动的设计;课堂常规中要求小组合作、分层互动效果明显。1、聚焦问题,确立主题:(2)实际上课堂教学中“讲授——接受”的传承式教学仍是主流,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3)许多教师对如何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如何指导和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缺乏实践经验,急需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2、共同研讨,形成方案科学组确定的备课主题是:“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及实施有效性”科学组集体备课活动方案周次活动安排1—3一、确定主题1、反思交流对教学中的薄弱问题进行梳理;2、把主要问题转化为集体备课活动的主题。4—5二、理论学习1、个人自学;2、交流形成共识(问题解决的理论假设)。6三、集体备课1、执教教师根据理论假设,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2、备课组根据理论假设,进行讨论和修改。7四、课例研讨1、根据观察要点记录策略运用成功或失败的教学细节;2、执教教师课后反思;3、围绕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进行讨论和会诊。8—9五、教学实践根据讨论和会诊结果进行教师个人常态课的教学实践。10六、反思交流1、成果交流:“我最满意的一次合作学习任务设计”2、问题梳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3、确定下一次集体备课要研讨的具体主题。11(期中考试)12—20七、循环研讨:按“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学实践—反思交流”的程序进行第二轮研讨。21—-22八、成果整理:1、问题研究的过程以及问题解决的校本化策略;2、汇报课及汇报课教案;3、课例研讨的相关材料和反思交流的相关材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