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系列讲座之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心理医学科CONTENTS概述什么是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三个评判标准1病因机制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免疫因素、心理社会因素。2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3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4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病因预防、早期发现、康复训练。5目录1PART概述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精神障碍占整个疾病负担的15%以上,其中低收入国家为10.5%,高收入国家为23.5%。神经精神疾病中抑郁症居首位,预测到2020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比例还会升高,将达到疾病总负担的20%以上。疾病负担精神障碍的三个评判标准A即与其过去一惯性表现进行比较,精神活动是否具有明显改变。纵向比较B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活动相比较,是否具有明显差别,某种精神状态的持续时间是否超过一定限度。横向比较C内外一致性比较即是否与现实环境相符合,即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环境进行分析判断。精神障碍的三个评判标准患者,男,24岁,近一年来,患者感大脑被人控制了,思维和情感都不是自己的,自己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患者描述称:“我的大脑被外星人用电磁波控制了,他们让我想什么我就得想什么,让我哭我就得哭,让我笑我就得笑。我一点自由也没有。”典型病例2PART病因发病机制与传染性疾病不同,大多数所谓的功能性精神障碍,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我们能认识到,精神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脑与精神不可分割,脑是产生精神活动的器官,正常和异常的心理现象均来源于脑。而心理社会等外界环境因素,也影响着我们日常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病因与发病机制生物因素家族聚集性研究,包括从了解这些障碍的遗传方式、遗传度到基因扫描等,共同的结论是这些疾病具有遗传性,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一代传给一代。遗传和表观遗传神经发育学说认为,神经发育障碍者,由于遗传和发育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胚胎期大脑发育过程中就出现了某些神经病理改变,这些改变的即刻显效,随着进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神经发育异常精神障碍患者大多伴有脑内神经递质数量的改变,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脑内多巴胺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存在5-HT功能的异常。神经生化神经梅毒、艾滋病、弓形虫感染、单纯性脑炎、麻性脑脊髓炎、慢性脑膜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比如HIV病毒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出现记忆损害,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绪淡漠等,严重时休闲缄默症、大小便失禁、截瘫等。感染心理社会因素AB负性生活事件(离婚、亲人去世、人际关系问题)常常是导致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应激源。此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地震、交通事故、种族歧视等以及个人的某种特殊遭遇如身体的先天或后天缺陷,某些慢性病,被虑待遗弃、强暴等则是应激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应激有些人的性格自幼偏离正常、适应不良,达到了害人害己的程度,我们称之为人格障得,有些人格障碍与精神障碍关系十分密切,如具有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容易患强迫症,分裂样人格障碍则患精神分裂的可能性较大。人格特征3PART疾病类型应激相关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人格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儿童、青少年问题神经症性障碍精神分裂症4PART治疗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是指通过应用精神药物来改变病态行为、思维或心境的一种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积极影响患者,达到改变行为、减轻痛苦、健全人格、适应社会、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电痉挛治疗、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等,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物理治疗5PART精神疾病三级预防精神疾病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是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码的发生,属于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能。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