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应用进展概述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之一。肿瘤治疗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三大领域: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虽然辅助治疗如冷冻和热疗以及干细胞治疗等技术方兴未艾,但药物化疗作为医学中对抗肿瘤的重要法宝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目前,毒副作用以及耐药问题是细胞毒性药物在抗肿瘤治疗上的两大突出问题。为克服上述问题,科学家们在亚细胞层面、免疫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抗肿瘤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孕育了新一批抗肿瘤药物。同时,科学家们也在对传统药物做进一步研发,如原有抗肿瘤药物剂型的改变,以增加其靶向性并降低毒副作用等。总体看来肿瘤药物及治疗发展主要是:低毒、靶向、抗耐药、综合治疗。一、传统靶点药物的研发及再利用(一)、新型抗肿瘤烷化剂烷化剂(alkylatingagents)是能将烷基导入生物大分子,从而破坏DNA正常生物功能的一类高活性化合物。1、氮芥类: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PA,CTX)、异环磷酰胺(IFO)2、亚硝脲类:卡莫司汀、洛莫司汀3、甲烷磺酸酯类:白消安4、乙烯亚胺类:噻替哌5、甲基化剂:丙卡巴肼、达卡巴嗪6、铂类:顺铂(DDP)、卡铂(CBDCA)作用机制:其结构中含有的1个或2个烷基与DNA、RNA或蛋白质中的亲核基团发生烷化反应,这种反应称作交联反应。烷化剂是破坏肿瘤DNA双链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缺点:毒性过大,正常更新的组织亦受到其侵犯,几乎为全身作用;耐药较为严重。目前新型抗肿瘤烷化剂的研究正是基于其毒性和耐药性双重缺点展开的。代表新药有:替莫唑胺(TMZ)及奥沙利铂。奥沙利铂:简介:为铂类抗癌药,与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联用,一线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主要用于以氟尿嘧啶持续输注为基础的联合方案中。限成人使用,推荐剂量为85mg/m2静脉输注,每两周重复一次。应按照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计量调整。输注氟尿嘧啶前给药。将奥沙利铂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持续输注2~6小时。药动学特点:给药2小时后15%的铂存在于周围循环中,剩余的85%迅速扩散到组织内或者随尿排出。由于其可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进行不可逆的结合,导致结合物的半衰期接近红细胞和血浆白蛋白的自然寿命。2小时输注结束后,血浆超滤物中检测不到完整的药物。铂类主要经尿排出,多在用药48小时内清除。不良反应:主要为造血系统,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要高于单用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治疗;消化系统可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以及出现转氨酶升高;神经系统:主要表现在外周神经,表现为末端感觉障碍和感觉异常。当治疗结束后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可以改善;此外,还有变态反应、脱发、肾功能异常、发热,咽喉痉挛等不良反应。(二)、新型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至今已报道的该类微生物产物已超过1500余种,实际运用的有十几种。抗肿瘤抗生素分类较为复杂,且不统一,按照大类主要分为:1、蒽环类:阿霉素、多柔比星、柔红霉素、丝裂霉素、多色霉素、阿克拉霉素等。2、博来霉素类:博来霉素、平阳霉素、匹来霉素等。3、丝裂霉素类:如今已发现丝裂霉素6种。4、放线菌素:放线菌素C、放线菌素D5、烯二炔类:卡里奇霉素、力达霉素等。6、其他类:辉霉素、链黑霉素、链佐星。新型抗肿瘤抗生素除了进行筛选研究,目前还可以通过化学结构改造得到。代表新药有:伊达比星(IDA)简介:蒽环类抗生素,临床用于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复发,难治患者的诱导缓解,以及成人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二线治疗,或与其他细胞毒药物联合使用。作用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药动学特点:IDA对多耐药不敏感,血浆半衰期在11~25h,大部分药物经代谢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去甲氧基柔红霉素醇,该代谢产物清除更慢,并以该形式经胆汁和肾脏排出体外。不良反应:严重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致死性感染,可逆性脱发、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黏膜炎。出现于治疗后3~10日的不良反应有食道炎、腹泻、发热、寒战、皮疹。还可出现肝酶和胆红素增高,使用本药1~2天后尿液呈红色。(三)、新型抗代谢药物抗代谢药物是干扰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