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1.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 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 I + X 式中:C 为消费、I 为投资、X 为净出口额。 2.GNP 国民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产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写成 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GDP 与 GNP 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在于二者计算依据的准则不同,前者是按“国民原则”计算,后者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也即,GNP 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 GDP 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例如,中国 GDP 的一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工厂所生产的,这些工厂的利润应划入中国 GDP 但不应计入GNP;又如当中国的劳动力在海外市场取得报酬时,收入应计入GNP 而不应计入GDP,由此可以得出 GNP 与 GDP 存在以下关系: 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4.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的计算公式是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5.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6. 通货紧缩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当消费者价格指数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7.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指在家庭总收入中,除去一切必要花费之外,居民可随意支配的部分。 8.居民人均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居民人均储蓄率是居民平均存在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