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瘘医疗护理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适用于慢性肾衰竭需要长时间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率过滤<25ml/min或血清肌酐>4mg/dl(352μmol/L),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考虑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老年患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尽早实施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绝对禁忌证(1)四肢近端大静脉或中心静脉存在严重狭窄、明显血栓或因邻近病变影响静脉回流。(2)患者前臂ALLEN试验阳性,禁止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禁忌证(1)预期患者存活时间短于3个月。(2)心血管状态不稳,心力衰竭未控制获低血压患者。(3)手术部位存在感染。(4)同侧锁骨下静脉安装心脏起搏器导管。•内瘘的重要意义•内瘘术前护理•内瘘术后护理•内瘘的成熟和使用•内瘘的穿刺方法•透析后内瘘护理•内瘘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治疗内瘘的重要意义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200-300ml/min,才能保证透析的效果。浅部静脉容易穿刺,但血流缓慢,血流量难以达到透析要求;深部静脉如股静脉可提供充足血流量,但穿刺针不易固定,易造成血肿或出血,穿刺肢体受限;动脉血流量大,但部位较深,穿刺难度大且不能反复使用。临床将动脉与浅部静脉通过手术吻合,称之为动静脉内瘘手术。这样内瘘流的动脉血静脉化,血流量充分,且易于穿刺,便于观察。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通路失败可导致透析不充分、并发症增加、医疗费用提高以及死亡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内瘘的重要意义内瘘的重要意义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最常用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正确使用及护理内瘘,尽最大可能的延长内瘘使用寿命,保证透析的顺利进行,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常见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腕部桡动脉一头静脉(首选)、桡动脉一贵要静脉、尺动脉一贵要静脉、尺动脉一头静脉肘部肱动脉一头静脉、肱动脉一贵要静脉、肱动脉一1月寸正中静脉其他部位如踝部、大腿部内瘘、腋静脉内瘘等,其次有人造血管内瘘,自体血管移植内瘘等。内瘘的成功建造,离不开医生精湛的技术和护士细心的呵护,对内瘘的呵护其实是对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的珍惜,患者及家属应学会简单的自我监测及护理知识很重要,精心的护理应该从内瘘术前开始。这一句我给你放到上一个幻灯的备注里面,你就念一下。这个幻灯自己删除内瘘术前护理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及评估,同时做好动静脉瘘的相关知识宣教,协助做好术前准备内瘘肢体的护理保持造瘘侧肢体皮肤的完整清洁,术前2周内停止对要行造瘘手术的肢体血管穿刺,以保护血管。另外,要避免外伤,以利于手术成功。心理护理慢性肾衰竭病人病程长,一般都受尽疾病折磨,情绪悲观、消极,加之对动静脉内瘘术存在恐惧、紧张,因此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必要时可请已进行血液透析病人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病人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取得其合作。1、抗凝药使用:如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或血压较低,且术后无渗血,可给予全身抗凝,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等,也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但要注意个体化。2、术后渗血:如渗血较少可轻压止血,压迫时注意保持血管震颤的存在;如有较多渗血需要打开伤口,寻找出血点并结扎止血。3、功能检查:术后静脉能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术后早期应多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及时处理。术后护理4、适当抬高内瘘手术侧肢体,可减轻肢体水肿。5、每3日换药1次,10~14天拆线,注意包扎敷料时不加压力。6、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7、术后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8、手术侧禁止测量血压,术后2周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9、术后24小时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术后护理1、促使内瘘尽快“成熟”在术后3天且伤口无感染、无渗血、愈合良好的情况下,每天用术侧手捏握皮球或橡皮圈数次,每次3~5min;术后2周可在上臂捆扎止血带或血压表袖套,术侧手做握拳或握球锻炼,每次1~2min,每天可重复10~20次。2、内瘘成熟至少需要4周,血管条件差的等待8~12周后再开始穿刺。若术后8周静脉还没...